势利导,可以很自然地让孩子学会自己吃东西,但如果一直限制孩子自己动手的要求,可能孩子到3岁还需要喂饭。这不仅延迟了孩子的成长,对妈妈也是个很大的负担。
妈妈辛辛苦苦不怕亲自替孩子做事的麻烦,其实是怕教孩子做事自己更麻烦,比如:
●孩子自己吃饭弄得食物到处都是,弄脏衣服;
●孩子自己穿衣服动作慢,需要等很长时间;
●孩子自己挑出来的衣服颜色不搭配,不符合父母的审美观点;
●孩子自己叠被子不整齐,破坏室内精心设计的美感;
● 孩子刷碗太慢,不干净,还会打破碗;
●教孩子做饭耽误正常开饭时间;
●让孩子自己买东西会买回来不合适的东西,会浪费钱……
替孩子做事尽管省了上面的麻烦,但是,当孩子18岁离开家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再去花双倍的力气去摸索自学,说起来,还是父母的失职。
相反,花时间精力金钱去教孩子自己做事,初看可能费些力气,但孩子一旦掌握,当妈妈的就一劳永逸了。要想既教了孩子,又解放自己,不妨考虑这些要点:
●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安排孩子学习自理的项目,要求适度;
●只要孩子基本达到目的就表扬,不吹毛求疵,不打击孩子自己做事的积极性;
●如果时间有限,不能每次都教孩子,专门安排出适当的时间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 耐心对待孩子学习期间会造成的麻烦。
俞平伯先生的《人生不过如此》里,有一篇讨论亲慈子孝的文章《贤明的——聪明的父母》,实在是妈妈们的必读文章。里面说“对于子女,懂得怎样负必须负的责任的父母是谓贤明,不想负不必负的责任的是谓聪明”,又说“聪明以贤明为张本,而实在是进一步的贤明。”
身为母亲欲简化自己的生活,最终还是会归结到“贤明”和“聪明”上。减掉了一切多余的麻烦,留下的是必须承担的职责。该负责的时候不逃避不偷懒,不该负责的时候不瞎忙,就是既贤明又聪明的好妈妈了。
爸爸说法:换一个角度思考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里,把日常事情分为四种类型;重要而紧急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不重要而紧急的,不重要而不紧急的。作者主张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是最有价值的。而为了简化你的生活,我们还需要加上一个纬度,“麻烦”和“简单”的。于是日常的事情就会变为八种类型,有重要不紧急但是麻烦的,也有不重要但是紧急而且不麻烦的,等等。
问题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一件事情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紧急还是不紧急,麻烦还是不麻烦?是让孩子从小学会很多知识重要,还是让孩子从小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更重要?是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紧急,还是赶点儿上班让孩子赶快吃饱更紧急?是年轻父母自己带孩子吃睡游戏麻烦,还是弄一大屋子人4(祖父母)+2(父母)+1(保姆)既要照顾好孩子又平衡好关系更麻烦?
“重要”、“紧急”、“麻烦”……事情还没做,就够麻烦了。但即使没有牛顿定律,苹果也会掉到地上,即使没有这些“麻烦”,生活也会继续。也许只要顺着生活本意,尽可能创造些宽松的环境,别搞得自己太累,孩子太累,更别搞得大家都累,有一个良好的状态,生活就已经开始变得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