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四岁的宝宝在院子里玩得正起劲儿,只见他在沙堆前忙碌着,一会儿用小手捧起沙子,一会儿用捡来的树叶、草棍插在沙堆上,接着宝宝站了起来,左看右看,似乎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转了转眼珠,冲着沙堆撒起尿来,然后迫不及待地蹲下来,用手搅拌着尿湿了的沙子,嘴角露出了快乐的笑意。妈妈冲过来:“天哪,你怎么这么淘气呀!这么脏的东西你也玩?”宝宝抬起头来,迷惑地看着妈妈…… 理解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原动力。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在慢慢消退,人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没有了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淘气”成人不能理解,一般都会以为他是在作对或者是不懂事的表现,于是或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正是通过他的淘气行为在探索、检验自己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呢!这些想法和行为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上例中的宝宝就是在玩沙子的过程中,想探索湿沙子和干沙子有什么不一样。而大人的粗暴、忽视、干涉和误解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结果是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师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违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的。 善待幼儿的好奇心 1.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爱迪生小时候是个十分淘气的孩子。有一天,他对青草不会燃烧,而枯草却可以燃烧感到怀疑,于是自己跑到仓库里,用火点燃了干草堆,实地试验一下,不料却酿成了火灾,把父亲囤积的草料付之一炬。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也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会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因此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有良好的愿望。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 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在肯定和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