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孩子“剪枝”吗?(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02日 19:59:54 

:亏你想得出这种蠢方法,你真聪明

  用这类伤害性的语言去批评孩子,有时确实也会立刻见效,孩子会乖乖地服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屈服只是暂时的。
 
  从长远看,这些语言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懂得尊重孩子,批评时就事论事,不翻旧帐,使孩子懂得自己她错在哪里,不再重犯,那么,这样的批评就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批评的话越实越好

  批评孩子,钉是钉、铆是铆,说准说透,以质量胜数量,不要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孩子最烦的就是父母唠叨,它会让孩子产生“永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其结果是父母说了很多,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2岁的宝宝晚上睡觉前吵着要吃巧克力,你是指责他“坏毛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听话、真让大人劳神,给妈妈找了更多的麻烦”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坏毛病”、“听话”、“劳神”、“找麻烦”指的是什么。一下子用那么多的话来批评宝宝,他只会觉得妈妈唠叨。另外,对孩子细枝末节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评,也会渐渐失去批评的力度和效果。

  还是说一句“睡觉前吃巧克力牙齿会疼的”,并告诉他牙疼比打针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动东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这更能让宝宝明白妈妈的意图,批评也要换换新包装。

  批评就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一耳听一耳冒,批评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其实,即便是成人,每天反复听“快点,别磨磨蹭蹭的!”“去把玩具捡起来!”一类单调、重复的话,耳朵也会磨起茧子,孩子就更容易对此产生“心理惰性”。他们需要新鲜的语言给自己提神,推陈出新往往能提升孩子做事的兴奋点,假如你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再耽误一会儿,恐怕就看不上海豚表演了”或“已经晚上九点了,该让毛毛熊回家睡觉了”,孩子或许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无声有时胜有声

  沉默是金。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或顽固性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如此习惯成自然地一错再错,被父母“敲打”的心理准备早就“百炼成钢”。此时如果父母仍旧依照惯性老生常谈地指责一番,实际上是如了孩子的愿,他可能会如释重负,眨眼之间就把批评忘得一干二净;相反,父母的冷处理倒让孩子忐忑不安,觉得很不自在,并揣摩父母的心理。适度、适时的沉默可造就紧张的气氛,也给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时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剪枝” 不留痕

  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修正一个又一个缺点和毛病,遭遇孩子成长所带来的烦恼,你是润物细无声地暗示他的不足、给予必要的指导,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锲而不舍地修正孩子身上的毛病,还是火冒三丈、挑剔指责,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孩子身上?来看一看,批评分寸的掌握,最应回避的伤害有哪些?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错误批评: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