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否对婴幼儿说NO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0年10月17日 11:37:57 
  宝宝一周岁前后大多已开始蹒跚学步。用不着几个月,他们的运动规模便敏捷扩大,甚至渐渐延长至“危险”更多的户外。出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或出于一种喜好摸索的本能,他们便可能在日常生涯中,不断犯下五花八门或“低级”或“高级”的“过错”,由此甚至还可能构成对身体安全不同程度的威逼。此时,双亲,特殊是母亲,便会时不时不由自主地对出错的宝宝大声发出“不可以”、“不行”、“不要”等表示警示的指令,以尽快遏止其不当或危险的运动或行动。
  德国儿童教导专家通过一项最新专题研讨证实,一个母亲均匀每25分钟就会对她的在床上已学会爬行的婴儿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如:不可以爬到床沿,不可以爬得太快,不可以把脑袋伸进护床栏等等),而对其刚刚学步的孩子,警告则更为频繁,均匀每9分钟就发出一次。至于在孩子已完全能够独自行走的一周岁半之后,警告语更可能达到每6分钟就有一次。那么,发出这类近似于粗鲁的命令对如此年幼的孩子是否适合呢?
  德国专家认为,12个月大以内的婴幼儿适合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不妨少用“不可以”或“不要”,而用“请留意”“小心”等较为正面、语气也更为和缓的“提醒语”(如:“宝宝小心呀,滚下床往会很疼痛的呀”)。而18个月大之后的孩子则完全应该获得较多的包含有教导与指引意义的反面回应,“不可以”之类的警告不仅有助于保障孩子的安全,而且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其中也包含社会环境。专家们提出:诸如“不可以”之类的警告尽管听起来不顺耳,因而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引发挫折感、羞愧感等负面情绪,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进程中,这些负面感到也未必是尽对不好的,由于人的一生早晚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甚至不幸事。要害是,家长要学会种种办法,使得这些负面感到在孩子心中不要存留太久,即努力使孩子尽快恢复到正常、安静的心态。以下就是舒尔教授向家长们先容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胜利例子
  一天,2岁的小吉茨正在房间里转悠时,忽然在墙角发现了一样他认为“非常好玩”的物品——那是一个外形活象洋娃娃小脑袋的怪东西,上面有个红色的小眼睛在闪耀,还梳着好多细长的小辫子。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呢?想着想着,小吉茨的手就不由自主地伸了过往,由于他很想知道,那些小辫子有没有洋娃娃的小辫子那么光滑、柔软。在一旁的母亲发现了孩子面临的危险,一个箭步奔上前往拉回了他的小手,并告戒道,“吉茨,这是电源插座,是专门用来接通电器与电源的。碰上它可危险了,不过你还小,可能还不能清晰什么是触电——就像小白兔遇上了大老虎,可是会丢掉小小性命的!”接着母亲又柔声阐明说,“那只红眼睛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灯一样,发出的警告的意思是:可千万别挨上我!”最后母亲还告慰说,“等你长大了,自然可认为它梳理更多小辫子的,但现在不行,由于你还小,你还得等上一些时光。不过光是看看它不动手还是很安全的。”最后,母亲便带着孩子细心地“端详”着这只“电老虎”,看它的红眼睛是如何闪耀明灭,小辫子是如何梳理得如此整洁的。
  就这样,孩子在短短的几分钟时光内,就阅历了兴奋(开心肠发现了一件“新怪物”),沮丧(听到母亲“不可以”的警告),羞愧(由于自己差点闯了祸),宽慰(待长大后可以挨近它),最后再回到安宁(光看它不动手还是安全的)种种情绪变更。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