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成人拿出一点点时间仔细观察一下孩子,马上就会清楚如何处理孩子的整洁问题。”德国著名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家曾被年幼的女儿搞得杂乱无章,他为此感到困惑。不过,他后来选择了妥协,在一本书里他这样写道:如何处理呢?那就是放弃成人对整洁的标准,让自己的屋子变成儿童大乐园。汉德克妥协的原因是,他看到“一片狼藉”的背后隐藏着一片最和谐的气氛。后来,他戏称自己对孩子发火是“无效管理”。
到底何谓整洁
在孩子的眼里,收拾整理就是把乱扔的东西按部就班地摆整齐,这样大人就会喜笑颜开。如果成人一味强求整齐干净,那么与孩子友好相处的关系将会受到抑制。这种每天都会在家庭里发生的争吵,应当引起成人对自己整洁观的反思。
在美国,有人在近20年的观察中发现,成年人是以牺牲孩子的利益扩大了自己的空间。首先是在家庭中,以前的地下室一直是孩子的王国,父亲只是偶尔来这里展现一下他的业余爱好。而现在,地下室已经完全被父母占据了,地下室变成了父母的工作室。其次,外面原本属于孩子游戏的区域,现在或被改成竞走小路或是露天购物中心,孩子失去了出入的自由。
在亚洲国家,对一个孩子的评价首先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否优良。即使是再狭窄的居室也要设法腾出一块让孩子学习的地方:台北市有86%的14岁孩子在家里有一张自己的书桌,而在美国的密歇根,这个比例仅为58%。对于儿童的体育锻炼,日本人似乎更舍得花钱,尽管东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一样,地价高得出奇,但是在学校操场、公共游乐场建设方面,日本人还是比西方人更加慷慨。
德国过分追求整洁
如果拉开一定的距离来看德国,我们就会发现,德国人是一个过分追求整洁的民族,很难容忍物品出现老化的迹象。如果对留有老化迹象的东西抱以苛刻的态度,对人的童年也不会太宽容。
当德国人领客人参观自己的新房子时,总会抱歉地说,装修还没有结束。而一栋尽善尽美的房子对孩子来说,那就预示着一场与父母的整洁战即将开始。“我儿子特别喜欢家里原先的样子,就像个大工地一般。”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位女士这样告诉我们。
满地的树枝和枯叶被德国人视为邋遢。在法兰克福市郊的小树林里,社区管理人员在树上就挂了一个牌子:“请勿以为无人管理森林,只是出于环保与生态的考虑,未将树枝枯叶清除。”
让孩子有自己的整洁观
现在很多幼儿园定期开展了一种新型的户外活动———“森林一日游”。孩子们回来后,对“整洁”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与认识。“杂草”这个词在一些语种里,比如日语、阿拉伯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在森林中,判断物质清洁和肮脏的定义和一般的标准又不大相同。
收拾一下你的房间!这个要求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让他整理整个房间,倒不如让他学习收拾个别东西更实际些!比如你可以让孩子把学习用具装进书包里,不管反反复复多少次,不管多长时间,他都有耐心,他可以搞到每个细节都服服帖帖;或者让孩子想出一些为收藏品分类的好主意,分门别类地使用纸箱、塑胶袋、抽屉和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