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儿园一般都是混龄编班,每个班有16个左右幼儿,幼儿在类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相互交往。幼儿园通常由O.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组成一个个小组(类似于一个个班级),幼儿园充满着家庭般的温馨。德国幼教工作者主张把幼儿看作一个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背景又要面向未来的人,一个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交往的人,一个生活在真实而自然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幼儿园里需要面对各种年龄的同伴,面对各种成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
我国的幼儿园都是小、中、大班泾渭分明,当然这样编班有利于管理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德国幼儿园的这种混龄编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大多数幼儿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幼儿交往的体验,致使家庭缺乏的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在幼儿园并不能得到必要的补偿,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当然混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不一定非要混龄编班,可以考虑多设计一些混龄活动,以帮助幼儿获得异龄同伴交往的经验。
四、随心所欲的幼儿
德国的幼儿园像家庭一般温馨,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以看书,可以参与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独立玩玩具,当然也可以选择独处。事实上每间教室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给幼儿,幼儿叫它“安静角”。安静角里一般有一个柔软的垫子,上边有很多布质的柔软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垫,有的还有个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幼儿可以到这个角落,静静地坐着,淘气的幼儿也可以在这里翻跟头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的设计说明德国幼儿教育正视了幼儿的正常心理需求,幼儿也有独处的需要。同时这种设计也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幼儿频频走进安静角时,其实他已经用行为发出了呼声,他需要心理帮助了。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幼儿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至于进行什么活动,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去娃娃家、到户外玩。对于午餐和午睡,教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桃园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每人一块海绵睡垫,若幼儿躺下去20~30分钟仍未睡着,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这是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震撼最大的一个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把幼儿当成是独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国的幼儿园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小嘴巴,闭起来,小眼睛,向前看。”类似这样的规则不停地在提醒幼儿要中规中矩,不能乱吵乱动。幼儿想要上厕所必须向教师报告,得到允许后才能去,有的被教师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幼儿即使再三要求去上厕所也得不到允许。总之在幼儿园里,幼儿只能做教师允许的事情。教师有一种权威,幼儿被告诉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有谁违反了教师的要求,就要被批评,就得不到小红花。试想想,如果一个正常的成人被要求这样做,那他会怎样?因为在我们教育者的头脑里还存在着那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只是幼儿,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们不懂得像尊重我们身边的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
总之,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温馨,祥和,动静有度,没有虚荣,顺从自然。无疑,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