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各所学校之间除了规模上略有差异外,其他的软硬件条件,如校舍、设施、师资力量等,差异十分微小。像国内那种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普通学校的现象,在加拿大不会出现,因为教育资源的各种权限、包括师资力量的雇佣权与调配权在内,全在教育局或者学校局那儿,学校本只就是使唤丫头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
第三,省内所有公立学校的老师说白了都是一个单位(省教育局)的同事,而且他们还有自己的行会——教师联会,所以各所学校的老师们在工作以及保护自身权益方面都会保持步调一致,说罢工就罢工、说不给学生出成绩单就不出成绩单(关于BC省教师罢工一事,详见本博主以前的文章)。因此,你不太可能指望加拿大的老师像国内的老师似的,开课余补习班、加班加点批改作业、主动就孩子的学习问题与家长磋商什么的。
看明白了加拿大公立学校是怎么回事,你觉得孩子上A公立中学、B公立中学或者C公立中学,能有多大区别呢?
没区别?那是你说。很多来自国内的华人家长不是这么看的。他们认为加拿大一定会有重点中学存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可以没有重点中学呢?我们孩子在国内一路从“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上过来,那你这儿没有重点了,把我们混同于一般孩子了,这哪儿行啊!
加拿大人很惭愧地说:“在我们这儿,这个真没有!”中国家长很执着说:“在你这儿,这个可以有!”
有?在哪儿呢?别说,还真中国家长给找着了!
温哥华的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每年都会对BC省及育空地区的中小学搞一次排名。尽管BC省教育局对这个排行榜很不以为然,认为它毫无意义而且排行方法也不科学。但是,来自中国的家长却对此如获至宝,指着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公立中学兴奋地大喊:“这不就是重点中学嘛!这不就是名校嘛!”
于是,华人家长们拿出在国内挤重点中学的精神,纷纷涌向加拿大的所谓“名校”。但是咱前面说了,进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既不凭关系、也不凭赞助费、连成绩都不好使。想进某所学校,唯一的方式就是你家得在人家那所学校划片儿归口的区域内。
这个当然难不住咱中国人,不就是在学校附近买房子吗?咱买,你说你那儿的房子多少钱吧,小样儿,难道你还能贵过俺们北京上海不成?!
贵得过贵不过北京上海另说,但加拿大所谓“好校区”的房价明显会高出附近的其它区域。有市场啊。如果你看到温哥华、多伦多的华人房产经纪在媒体上撰写的一些介绍当地居住环境的文章,你可能会觉得很诧异:这哪儿是介绍房子啊,分别是在介绍校区嘛!
没错,哥卖的不是房子,哥卖的是校区!
但是,即使你住进“好校区”了,你也未必能进得了那间“名校”。为什么呢?因为“好校区”里排着队等着入学的人太多了,而加拿大学校臭毛病还挺多,每间学校能容纳多少学生是有严格限制的。
你在“好校区”里买了房,然后赶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兴高彩烈地去“名校”报到,但是学校办公室里那位肉山似的胖老太太十有八九会告诉你:No space!就是说没空位了。
没空位了?那怎么办呢?没关系,学区学校局会把你发配到另一所本不属于这个校区的公立学校去,让你先在那儿上着,等一年以后,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这边儿就排到你了。
你看看,在加拿大上一所中国家长心目中的“重点中学”有多难,虽然说不用交赞助费,但在“好学区”里买房多花的那钱比赞助费只多不少。而且,上“重点校”之前,还得先到“非重点”里去锻炼个一年半载的(排队等空位)。
但是,看到这儿可能你会问:你前面不是说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没区别吗?难道人家菲沙研究所是白吃饭的?人家还没你明白?要是没区别凭啥有的学校排第1、有的学校排250?
那我反问你一句:你吃过这么多回麦当劳了,请你告诉我,在你吃过的麦当劳里,论汉堡包的口味,哪家店排第1、哪家店排250?
在我看来,加拿大、特别是同一地区内(比如大温哥华地区)的公立学校之间的差异,比麦当劳连锁店之间的差异都小,麦当劳还有加盟店呢,他这个一水儿的都是“直营店”。
但是你不能说人家菲沙研究所那个排行榜一点道理都没有。学校没差异,不代表学生没差异。更确切地说,我认为差异不是体现在学校本身,而是体现在校区上。
如果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好校区”,多是知识分子、财富精英聚集的社区。那里面的家长普遍对孩子期望比较高,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而所谓的“差校区”,则是蓝领工人、外劳移民的比例高一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家就想拿个中学文凭,然后找工作挣钱。
至于学校本身,你想,他们当老师的能为了给自己涨15%的工资而把全省的学生丢下三天不上课,你还能指望那些所谓“名校”的老师会比“差校”的老师能为他的学生多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