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出现行为问题?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11月11日 09:01:05 

  在育儿过程中,许多父母都碰到过孩子那些恼人,令人讨厌的行为:有时是孩子不愿和父母合作,凡事和父母顶嘴,违抗父母的建议和意见;有时是孩子缺乏责任感,做事拖拖拉拉,逃避完成自己的任务;更严重的是在外抽烟,酗酒,甚至吸毒等等。很多父母都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以这种方式行事?

孩子为何出现行为问题?

  其实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在应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如果能找到让孩子做出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那么也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根据[儿童:带来的挑战(Children: The Challenge)] 一书作者之一美国心理医生和教育学家鲁道夫·决克思(Rudolph Dreikurs)博士的理论:儿童行为异常的原因有四个方面:1. 寻求注意,2. 权力,3. 报复,4,自我感觉差。

  1. 寻求注意:

  孩子喜欢被人注意。如果他们的好行为得不到父母,老师,或者同伴们的注意,孩子就会使用一点小计谋得到父母的注意,有时即便是使用不良行为,也“在所不辞”。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孩子独自一人静静地在自己的房间看书,做作业,父母会不会经常过去查看,打扰他们?但如果孩子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乱涂乱画,父母知道后,多半马上会过去让孩子停下来,并教育孩子。父母走过去教育孩子这一举动,尽管在我们看来是负面的关注,但对于没有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来说,却也能满足他们渴求父母关注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可能暂时在父母的教育和命令下停止自己的不良行为,但只要他们所需要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所以在育儿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注意,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在孩子身边,无偿地爱着孩子,做他们的后盾。如果父母意识到孩子犯错只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关注,也就明白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的理由。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他们的批评,责备,不停地唠叨只是意味着父母对他们行为地关注。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批评自己,也比自己完全没有父母的注意要好。

  2. 权力:

  随着孩子成长,他们渐渐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面对父母不同于自己的观念,他们不愿接受,以消极的态度反抗父母的任何要求,来争取享有决定自己事情的自主权。而在父母心中,孩子总是未成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不成熟,需要父母不时的叮咛和遵嘱。孩子不能在家庭中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地位和权利。这么一来,孩子和父母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对立情绪,也就是“权力之争”。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孩子想要父母给他买动物园商店中出卖的毛绒玩具。父母没有答应,孩子就开始在众人面前大哭起来。听到孩子的哭声,不明所以的路人都向父母投来责备/好奇的眼光,父母可能觉得很尴尬。为了让孩子停止哭声,父母只得妥协,给孩子买了她想要的玩具。孩子在这场和父母的“权利之争”中成了赢家。如果孩子一旦以大哭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么非常有可能,在今后同样的情况下,孩子还会继续使用同样的方法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和孩子的权力之争中,父母需要使用友善但坚定的行动。避免和孩子陷入长时间的争论 。父母要避免陷入和孩子权力之争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具体可参见博文:北美父母让孩子选择的技巧。

  3. 报复:

  有时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惩罚了他,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他必须用不良行为报复父母以求得心理平衡。或者孩子的朋友开生日爬梯,没有邀请自己,所以她也要报复那个过生日的孩子。孩子采用报复的手段各色各样,有的孩子为了报复父母而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去年12月,[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富家子抢路人 为让父母伤心”。事件经过大致如下:

  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 李刚(化名),是别人眼中令人羡慕的对象。父母在李刚小时,为了挣钱就远赴外省打工,从普通工人到最后自己开公司承建工地,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挣越多。

  但在李刚看来,自己的父母从不关心自己:童年的生活寄人篱下,学习没有人管,每次学校开家长会也是不同的亲戚去参加。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耻笑,让有父母的李刚却总感到自己像个孤儿。李刚为此非常不满:“为什么在父母眼中就只有钱?为什么他们不回家?为什么他们眼中钱比我还重要?”

  为了报复父母,让他们伤心,李刚采用了极端的方法:抢劫路人。而李刚最后自己也陷入牢狱。尽管事后李刚很后悔,希望自己出狱后和父母一起过安安稳稳的生活,不论钱多钱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当然,像李刚这么极端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但对待孩子这种报复心理,父母应该耐心对待,对孩子的错误不要以报复的行为对待孩子。父母可以通过改善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和孩子有效沟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来打通孩子的心结。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