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五六岁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导教育下,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旅游前,他们会在父母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从大人那里受到的教育是“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
向法国父母学育儿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国。当孩子刚出生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我总是把孩子抱在手里。后来有位做妈妈的法国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抱着他?她告诉我,法国人没有经常抱宝宝的习惯,婴儿几个月大就会被安置在一块安全的围起来的婴儿区,让他们在里面滚、爬、玩耍,再大一些就让宝宝在地毯上来回爬。这样长大的孩子肌肉更灵活,个性也更独立。 于是我开始关注起法国人养育孩子的特点,让我受益匪浅。法国父母对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宝宝吵闹,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我们经常会看见法国父母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聊天,认真地回答孩子充满童真的问题。例如,在面包房里,一个售货员会对一个挑选蛋糕的孩子说:“小朋友,您挑选好了吗?”孩子在从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别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一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有一次,我们准备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遥远,我有些犹豫。朋友却说,当然要带孩子去。那几天,每个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戏。晚上我们在壁炉前跳舞,每个大人都会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会儿。 我的宝宝在他5岁时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请函,那是来自同伴小朋友生日会的邀请。那天他带上礼物,穿着得体准时按响了朋友家的门铃。父母仅仅负责接送孩子,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
国外儿童教育的四个典范 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教育典范:19世纪着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