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让孩子自由成长
德国孩子3岁便可上幼儿园,为期3年。一般采取混龄制,一个班里从两三岁到6岁的全有。年龄大的孩子都会当好“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则会虚心向他们学习。一个班配两个班主任和一个实习老师。此外,幼儿园会统一配备营养师、心理辅导师和专职医生等。
德国幼儿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与方案都由幼儿园老师们自主决定。为让孩子“玩得尽兴”,教学楼内设有很多“小工厂”,如厨房、缝纫室、机械车间、玩具室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这里也有“琴棋书画”教室,但更多的是“玩艺术”,放置的都是风琴之类可简单操作的乐器。当然,植物园、“小小动物园”、体育馆等也是德国幼儿园的“必备设施”。
孩子们只需在九点半前到达幼儿园。有的孩子到早了,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吃自带的早饭,有的孩子要抱着玩具玩一会,有的孩子玩积木。十点半时,老师会敲一下铃铛,孩子们便开始围坐在一起,分成几个小组,说话、讲故事、做纸工、绘画等,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或由老师给大家读故事。几个老师则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孩子玩耍。
走出幼儿园了解社会
除了玩,孩子们还要不断走出幼儿园,了解外面的社会。他们参观警察局,了解警察是做什么的,学习如何报警、遇到坏人时怎么办;参观消防局,跟消防警察们学习灭火知识、火灾常识;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人是什么样子……
每周,孩子们还要到“社会大家庭”里训练各种技能:如到超市和菜市场,学习如何用钱、怎样买东西;到花圃认识花草树木,学种植物;参观图书馆,学会借书、还书;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甚至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等都列为“必修课”。此外,老师还特别注重唤起孩子的环保意识。带孩子去森林漫步,接触大自然;到垃圾处理厂参观,参与分拣垃圾,懂得减少垃圾的意义等。
日本
入园先“食育”
日本的幼儿园非常注重孩子的“食育”。用餐前和用餐后孩子们都要挺胸正座双手合十说敬语,表达虔诚的感恩之心。每天的值班生会和营养师、老师一起把每天菜谱中使用的蔬菜名字按照不同颜色分类贴在宣传版上,教孩子辨别各种食品材料,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
“食育”的另一个原则是要求吃饭细嚼慢咽,这不仅是文明的餐桌礼仪,还能令食物的营养更容易吸收。5岁孩子的吃饭时间是40分钟。孩子们吃饭时很讲规矩,拿餐巾纸轻轻擦拭嘴角后整齐折叠起来才扔掉。饭后,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起立,拿起用过的餐具,排队送到教室入口处的台子上:同样大小的碗摆在一起,筷子和勺子也都有固定的盒子。而且几乎没有人剩饭剩菜。
为了照顾孩子们的健康,幼儿园坚持使用陶瓷餐具。虽偶有餐具被打碎,但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小心拿放的意识,更利于他们养成小心轻放、自己收拾的习惯。
老师们这样做
美国老师:非物质奖励、孩子说了算、尊重多元大家庭
美国老师会对孩子遵守秩序、懂得分享、分工合作、照顾幼小、积极参加活动、尊重他人的品质给予奖励,奖励方式通常是:坐到离老师最近的位置;第一个选择玩具或游戏项目;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给老师读;从家里带喜欢的CD作为午间播放的音乐;其他孩子用普通的水彩笔,被奖励的孩子可以用荧光彩笔;当老师的助手,给其他同学布置任务;允许孩子邀请校外嘉宾来班上做客,他和客人的名字会被多次提起并得到感谢。老师通过这些奖励方式让孩子体验荣耀感,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
幼儿园里,选择哪些食物、阅读哪些故事、怎样做游戏等等,都是孩子说了算,老师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帮他们完成“自己的决定”。老师会设定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如老师宣布“现在是阅读时间”,具体选什么样的图画书,孩子们说了算。
美国幼儿园大部分实施混龄教育,同一班里3岁到5岁的都有。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小冲突。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过早介入,而是让两个小“责任人”自己沟通,即使介入,也仅提供一些引导。淘气男孩诺亚边听故事边用脚故意碰索菲亚的脚。索菲亚举手向老师示意。老师问索菲亚:“你觉得应该怎么做?”索菲亚低头想了想,随即用坚定的语气向诺亚说:“你碰到我的脚了,要向我说对不起。”诺亚自知理亏,在大家面前低下了头,轻声说“对不起”。
田田是整个幼儿园唯一的中国小朋友。妈妈曾担心她能否适应。班主任霍林格女士自信地说:“曾有一个入园前只会说西班牙语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孩子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想象,你放心吧。”果然,热情开朗的霍林格老师很快博得了田田的“芳心”。老师还请田田妈妈将教室里的英文图卡补充上相应的汉语,和英语、西班牙语一起展示。春节前,霍林格老师特意向田田妈妈请教中国年的传统习俗,并安排了“中国年”派对: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都穿上“中国红”,教室门口还贴上了“春联”。她还特意安排田田教小伙伴们如何使用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