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双胞胎(多胞胎)、混合家庭或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因家中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彼此间难免会产生嫉妒或发生争吵。
作为父母,有时候爱老大,因为老大较懂事;有时候爱老幺,因为他很会撒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优点,做父母的不要企求老大的优点老幺也有,也不要盼望老幺的乖巧老大也有。而是找出他们各自的优点,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样的爱他们,避免他们产生互相争宠、比较的心理。
小伶和小俐两姐妹最爱比较:
★穿衣服时,小俐说妈妈偏心,只帮姐姐买新衣服,她都要穿姐姐不要的。
★分蛋糕时,小伶说爸爸不公平,给妹妹比较大的一块。
★晚上睡觉时,两姐妹又说妈妈不公平,双方都坚持妈妈为姐姐(或妹妹)念了较多的故事书,妈妈说:“每个人都两本啊!”小俐说“姐姐的两本比我的要大。”小伶说:“妹妹的图画比较多。”
★买玩具更不用说,比价钱、比大小、比形状,能比的都要比,若有一点不同,则不公平、偏心的罪名,就落在爸妈头上。有时妈妈气不过会说:“干脆两个通通都买一样的!”他们又不愿意,最后妈妈生气了,谁的玩具都不买。
起源于嫉妒和竞争
对于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而言,除了面对孩子争夺玩具外,还得面对他们无时无刻的讲求公平、不偏心,做父母的有时也感到心烦气躁,甚至无能为力,该如何是好呢?
两岁左右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特别强。因此,一旦有弟弟、妹妹出现时,会使孩子出现不安全的心理状态。而为了希望得到父母完完全全的注意和爱,争宠、嫉妒和比较就出现了。
当“老大”的孩子,以前可说是“集宠爱于一身”,但自从升格当“大哥哥”或“大姐姐”之后,以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奶瓶、衣服、玩具等,都要让给“小的”用。这还不要紧,连讲话都要小声,不能随意跑跳,以避免吵到小的。而大人也不再专心听大孩子说话,都把注意力转向小的,尤其是妈妈,每次都在帮小的喂奶、换衣服、洗澡。
在孩子心中,开始觉得自己被忽略、冷落了。妈妈不断的要求:“做姐姐(哥哥)的要当妹妹(弟弟)的好榜样。”、“你看妹妹多能干,都会乖乖把玩具收拾好,你怎么教都教不会呢?”、“不要吵,因为妹妹在睡觉!”
大人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嫉妒心,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被喜爱的人,而感到挫折和生气。因为嫉妒、争宠,而有挫折感;因为嫉妒、争宠,而产生比较心理,希望借此得到父母的注意和爱。在幼儿时期,除了手足之间的比较外,当他扩大生活范围和社会接触时,也会对外人产生嫉妒和比较。例如:幼儿园的同伴或学校的同学。
降低手足“比较”有技巧
虽然孩子之间的嫉妒和比较难以避免,但父母仍可借由一些方式,使孩子的“比较心理”降低到最小程度。
1.对孩子的爱不变
当妈妈怀孕时,父母应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了解父母对他的爱,不会被新生儿所取代。如请他一起帮忙准备新生儿的用品、帮忙洗奶瓶,或是在帮老二洗澡时,也请他在旁边递香皂、拿毛巾,或是协助将尿片丢弃,这时嘴上还要强调“哥哥(姐姐)好棒!弟弟(妹妹)长大以后也要相互爱护、互相帮助!”;“有了你这个小帮手,弟弟(妹妹)真是太幸福了!”父母有这些爱和鼓励,就能减少孩子彼此间的相互比较和嫉妒心理。
2.以言语、行动表示当有了新生儿后,父母不免为了新生儿的加入而更忙碌,但也不要忽略了年长孩子的存在,父母也须用言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