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特别。”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再没有比这句话更重要的事了!当孩子问问题时,我们会用什么态度回答他?当孩子兴高采烈的告诉我们,他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时,我们会用什么样的心情响应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敏感,他会从与成人的互动中知道“我在这个人的眼里价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用我们看他的角度来看他自己。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他就会用同样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正向的自我概念与自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对孩子来说,当我们用欣赏的角度看待孩子,就是最好的培育,当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动手做的机会,就是鼓励孩子的好方法,当我们用正向的态度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他的心就会受到我们的鼓舞。
建立孩子的自尊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在幼儿研究中指出“低自尊的幼儿将焦点放在失败,而非成功上,问题而非挑战上,困难而非可能性上。”低自尊的幼儿认为世界是黑暗且令人沮丧的,到处充满了危险及胁迫。同时,在青少年研究中也发现“低自尊与儿童受虐、学业成就低、青少年怀孕、犯罪以及药物和酒精使用过量有关。”我们会想和什么人往来?有信心的还是没自信的?积极乐观的还是悲观消极的?这些评判标准与一个人的自尊有着莫大的关联。
自动自发,创造自我归属感
三至四岁的孩子是主动又勤劳的。因为肢体比以前更令他有“随心所欲”之感,对周遭事物总是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情。父母应当把握这样的好时机,善用孩子的“自动自发”,鼓励孩子“畅所欲为”,为孩子创造归属感。那是帮助孩子取得“自信”的好方法,让孩子由“做中”培养对自己的体认与信任。
当孩子问问题时,我们如何表达对他的接纳呢?安静的听他说,了解他的思考脉络,不对他的答案做任何评价,了解他的看法与观点,重视他的问题,与他好好的对谈。而这不正是我们希望他人与我们互动的方式吗?所以,当孩子开始作一些肢体上的伸展时,我们成人该怎么做?我们其实不该说:“小心喔!这样很危险。”而是应该说:“我相信你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这对你是个挑战,你好想做到,是吗?”因此,关键在于成人与孩子的互动与心态。
当我们与孩子交谈时,所透露的语言讯息是什么?当我们传递的是信任,孩子就收到信任;当我们传递的是关怀,孩子就收到关怀。我们所说与所做之间有没有一致?如果有,孩子就不会混淆,不用花精神来厘清父母的“意思”,而是将精神用在学习上。
父母有哪些行为会损害孩子自尊?
外在世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所营造的环境很重要。如果父母很少赞美孩子,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如果父母老是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批评自己和身边的人。当我们一味的强调没有做到的、没做好的,孩子的挫败感就会很深。他会认为是自己没有用、没有能力的人;当我们预设孩子还太小、做不好时,我们给孩子的就是怀疑自己,因为连我的妈妈或爸爸都说我不会,我真的做得到吗?
对三至四岁的孩子来说,由“做中学”是很重要的。只要他评估自己大概可以“试一试”,他就会有意愿尝试,因为,学习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生命发展的重要任务。可惜的是,父母总是对“该学什么”充满了评估与判断。如果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意愿完全相反,孩子的生命能量就会卡在“自己想要”与“父母期待”之间。
台湾父母总喜欢“比较”,在孩子还是宝宝的时候,比身高、体重、皮肤,比先掉牙、先说话;等孩子更高大时,比的项目又更多了。我们很少教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的地方在哪里”,我们也没有教导孩子如何“向内看”,看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