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波是山东省莱阳九中高三学生,入高中以来,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始终遥遥领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获得过好名次。其中,1993年山东省“英易达杯”中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二等奖,1995年第1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竟赛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199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竟赛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一等奖,并因此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孙雷波的成功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可喜的成绩当然是多少年来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换来的,也是孙雷波木人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换来的,更是他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优良的家庭教育,精心指导帮助所换来的。
前不久,我们就孙雷波的家庭教育问题走访了他的父亲孙修山、母亲方瑞英。两位朴实的农民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纯朴的理解、对孩子所做的一点一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营 造 优 良 的 学 习 环 境
孙雷波出生在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村,幼时家境并不优越。上小学以后,居住环境有了改善,为了让孩子放学后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免受家庭琐事、嘈杂环境的影响,孙修山夫妇决定,给孩子辟出一间屋,专供孩子放学后复习、做作业用。孙修山学过木匠,自己动手做了书桌,椅子、书架,购置上必要的工具书,一间简朴、静溢的“书屋”便布置好了。从此,孙雷波每天放学后便在这里刻苦自学,直到九年后考到莱阳九中。谈起这件事儿,孙修山感到很自豪,他认为家庭是学校的延伸,为了孩子的成长,当家长的应当尽力为他们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不是一定要有一间书屋,没有书屋,照样可以有好环境,那就得在家庭里造成一种积极学习的气氛。孙修山更重视“人”的环境。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回家后所谈论的往往是“钱、权、利”等等,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如果谈的是孩子所关心并对他们有益的话题,那就是另外一种效果了。因此,孙修山夫妇在同孩子相处时,总是巧妙地将孩子引到求知之路上。比如:饭前饭后的猜谜、一字一词的辨误、一事一议的争论等等,不论是父子间、兄弟间、同学间有趣的说笑和谈论,往往既活跃了家庭气氛,又有利于孩子的键康成长,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越是低龄的孩子,知识的获得也越往往是靠兴趣。
那么,发现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动手操作,便是家长们所不可轻视的责任了。对于这一点,孙修山夫妇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孙雷波从小就好学好问,不论怎样繁琐的同题,只要能帮上忙的,孙修山夫妇总是耐心地帮助解答,从不厌烦。父母的耐心也鼓励了孙雷波好奇心的发展、家里的闹钟、收音机都要给拆开来看看,同学送的音乐卡改装成电子门铃,拿着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实验。有一次和父母闹恶作剧,为了能偷看几眼电视,他还动手制作了一个潜望镜。而所有这些,在孙修山夫妇看来都是好学的举动,从不责怪、埋怨,相反却总是给以某种方式的赞同与肯定--一句表扬的话、一个满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书。 直 面 困 难 ,磨 炼 意 念 面对不能吃苦耐劳的孩子,一些用心良苦的家长往往束手无策,孙修山在这方面比一些家长高明多了--让孩子劳筋骨、尝痛苦,学会坚强。家居农村,有的是锻炼机会,随时可以“上一次课”。这点,印象最深的还是孙雷波。有一年夏天,父子俩同割小麦,父亲割6行,儿子割3行,割了一会儿,儿子便被落下好远,父亲催促儿子,儿子以“我还小”分辩,发怒的父亲给了儿子一巴掌,然后又蹲下示范,擂下一句“赶不上就不用吃饭”就又到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