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在当今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女性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在女儿还小的时候,让她多吃一些苦头是很有必要的。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以及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钟点工去赚钱。
有个女孩每周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钟点工,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钟点工。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人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儿园的保育大纲上明确规定:从3岁开始,就要训练孩子怎样端碗拿筷自己吃饭,怎样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样在保育员的指导下学会穿衣脱裤系鞋带。到了6岁,就必须养成独立着装、饮食、刷牙、洗脸的习惯。
日本的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海岛学校”或“森林学校”,组织学生们到田间、海岛或森林去“留学”,不仅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有一个拥有亿元资产的日本大企业家,他的独生女正在念大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大款”的女儿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外出打工,以赚取自己的学杂费。“大款”平静地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她长大后才能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杨澜是著名的电视人,她回忆自己童年受到的教育时说:“父母的独到之处就是老让我干家务,我在家里是独生女儿,他们觉得女儿太懒了,可能嫁不出去,所以有很多固定的家务是我做的,比如拖地,扫地,倒垃圾,打开水,换煤气都是我做的。高中的时候,家里买菜也是我的事。他们给了我一个很自然的环境,我想他们对我最好的教育就是他们的感情非常融洽。我生长在一个非常亲密的家庭当中,一家三口关系非常亲密,到今天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在同龄的孩子们当中是不多的,我小时候天真地认为全世界的孩子都跟我们的家一样,长大以后才知道我是非常幸运的。”
上中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当然也就不是那种巧解难题的高手,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地理历史这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这当然是建立在她刻苦记忆的基础上的。而且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没一样不是完成得仔仔细细。
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