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好车,但是你看这牌照,是‘Z’字头的,它的意思是‘这是自备车’,是我们自己的车!前面那些高档车不一定就是自备车。”女儿并不是很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但她开始懵懵懂懂地感到坐一辆普通的自备车比坐那些公车私用的高档车要光荣得多。
而后的几个星期,张先生不失时机地向女儿介绍车与车的区别,牌照之间的差异,他甚至借机开始爱国主义教育,让女儿同他一起开始期待价廉物美的国产轿车终有一日会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取代那些进口车……也许若干年后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会了解到那些未挂“Z”车牌照的高档车中也有很多是私车,但因为张先生善于利用、因势利导,在女儿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建立了“只有自己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才用得安心而踏实”这个观念了。
试着了解
朱先生是一名司机,工作的便利使他可以经常用车接孩子上下学,在这所普通幼儿园里也算是蛮显眼的了。可是两个月前因为公司效益不好,朱先生下岗了,好容易费尽周折重新上岗,但已无车可开。这本是极正常的事,可孩子却不开心了,他吵着要爸爸打车接送,拒绝坐公交车,说这令他“很没有面子”。朱先生爱子心切,满足了他几天,但每天来回20元的车费是一笔很大的、不必要的支出,而且他已经感觉到孩子在悄悄拿他跟同学的老爸比较了。
为了改变僵持不下的情况,他决定让儿子试着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条件。儿子才上幼儿园中班,直接算帐给他听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朱先生先让他建立起一些金钱观念:带孩子买东西时会告诉他物品的单价,然后给出一个概念,即这个单价占了我们家庭收入的多少,我们的全部月收入可以买几个这样的东西。有时儿子要某件昂贵的玩具,朱先生会很直接地告诉他“我们买不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刻意地掩饰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儿子非常地渴望,那就告诉他:“如果你少打多少次车,少上多少回肯德基,少……那么我们就能把省下来的钱来买这件玩具。”原以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没想到几个月后朱先生意外地发现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他开始体谅父母、体贴家人,开始明白任何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孩子虽说是孩子,和身边的小朋友“比爸爸”只是踏入社会后很自然的表现,总有一天,他们要完全地走进社会,了解这世界上的许多所谓的“不平等”。从前我们总是想“给孩子留一块净土”,于是把他们放在象牙塔中以远离尘嚣,可这样做真的对吗?当孩子有一天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或现实的无奈,他是不是会更加失落呢?其实,像朱先生那样早一点让他试着了解事实,非但可以使家长少一份压力,于孩子而言又何尝不是得到一份成长必经的阅历呢?这才是聪明的爸爸!
文/许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