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对哈佛女孩说不(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8日 00:12:32 

秀素质的责任。这些素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身体好,头脑灵,性格优,兴趣多,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至于创造力,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理解都很狭隘,以为非要发明个什么东西才是创造。其实我认为,用“创新”的说法来代替“创造”,有助于人们走出狭隘理解创造力的误区。而正由于创造力的本质是创新,复制式的“教创造力”也就是不可能的了。但创造力的构成是可以分解的,可以从无到有地培养构成创造力的各种基本素质。

   在我们的整体素质培养法里,直接负责形成创造力的就有三种素质:“头脑灵、兴趣多、知识广”。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促进这三条的,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一类的活动得到鼓励和强化后,孩子的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增强,长大后就会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刘亦婷的创新能力就是通过不断“启发+实践”而培养起来的。现在中国学校正在尝试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比重,这将对培养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制度化的保证。

   王少卿:记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您把刘亦婷定义为一个“早慧”的孩子,而大多数读者在读您的书时则是把她当作“天才”孩子来看待的。因为人们对“天才”这个字眼似乎更有热情。

   您对那些把刘亦婷当作“天才”的读者有什么话要说?

   刘卫华:认为刘亦婷是天才的读者,可能是因为对“教育比天赋更重要”认识不足。其实,有不少孩子婴幼儿期的智力水平比她更为超常,中学阶段和她一样优秀的孩子我们也认识一大批,刘亦婷只是中国广大优秀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而已。她所走的路之所以值得借鉴,就是因为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让天赋中等的人通过早期教育,变成“早慧”的孩子。至于孩子以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性格+实力+机遇”。比如说,有些早期教育比刘亦婷更好的孩子,因为家庭和学校的后继教育跟不上,缺乏竞争实力或机遇,发展得并不理想。又比如说,近几年来与刘亦婷得到同样机遇、参与同一个交流计划、访问过美国的中国中学生,前后至少有六七十人吧,但最终被哈佛录取的至今只有她一人,另外有4人被其他美国名校录取。由此可见,在早期教育、后继教育、个人努力和机遇之间,孩子个人的努力至少要占四分之一。

   王少卿:最后一个问题—刘亦婷的“早慧”与你们的早期教育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刘卫华:当然。而且刘亦婷并不是个别例子。九十年代初期,冯德全教授推出《0岁方案》之后,数以万计的家庭都有通过早期教育使孩子“早慧”的经历,如果这些孩子能够得到跟刘亦婷差不多好的后继教育,他们都有可能发展得和刘亦婷一样理想—不是指上什么样的大学,而是有能力按自己的心愿创建健康幸福的生活。

   如果中国的母亲都能在怀孕时就去上“早期教育培训班”,有条件的在孩子0-3岁时能成为专家指导下的全职妈妈(同时进修一门自己喜欢的新学科);幼儿园和学校也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儿童“早慧”就不会再稀奇,18岁的硕士博士也将很平常,到那时,中国人的情商和智商就会整体性提高,中华民族也将成为最富创造力的民族,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这种美景虽然遥远,但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责任编辑:叶展铭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