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和关心不应该混为一谈。忧虑是一种心理状态,关心是一种情感状态。关心是对的,忧虑就不好了,因为忧虑的心理往往使你不能准确地判断现实……
我从前的一位学生来学校找我谈心,说她的孩子正大踏步地后退,眼看就要考高中了,她为此十分焦急。不是面临这样的现状,她也不会跑到办公室来找我。
我问:“大踏步后退,指的是学习成绩,还是其他?”
她沮丧地说:“都有。”当着办公室其他人的面,她说话又有点儿闪烁其词。我就领她到另一房间,让她敞开心扉。
她说她的儿子从小就聪明得很,出生四十多天就会笑。四个月就能发出“哦,哦”的声音与大人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听起来不像一般的交流,就像干部们当众讲演的声调。一家人都认为生了个天才,因此她和她先生就买了培养神童的丛书,照着天才的目标培养。孩子小时候非常乖,父母要求到哪一步,他就会做到哪一步。但是,从初二的那一年就变了,孩子学习成绩滑坡,不听大人的话,甚至露出轻蔑的神色。“而且,”她压低声儿说,“还交了一个女朋友。”
“你们与他谈过心么?”我问。
“谈过,”她说,“我和他爸爸经常告诫他,眼看就要考高中了,一定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要分析自己退步的原因,改邪归正,尽快赶上去。但是,任你怎么说都不管用。真把人愁死了!”
我说:“先别愁。如果你不能改变孩子,首先改变你自己。”
我的学生突然瞪大了双眼,她实在不能明白我怎么突然转换了“改变”的对象。
我说:“发愁、忧虑好像是家长们的流行病。我常常听到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孩子,学习好的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学习成绩次一等的,又担心达不了线。每个人每天花费大量的精力担忧未来。但忧虑能改变现状吗?根本不能!”
“可是,孩子的成长牵着我的心啊。”我的学生说。
“是啊。古往今来,我们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都表示认同。”我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往往在鼓励这种忧虑的心理,仿佛是用忧虑来证明自己的关心,用忧虑来证明自己的感情。事实上,忧虑和关心不应该混为一谈。忧虑是一种心理状态,关心是一种情感状态。关心是对的,忧虑就不好了。因为忧虑的心理很可能使你不能准确地判断现实,反而扩大了事态的严重性。那么,你的孩子学习成绩现在是班内倒数第几名呢?”
她说:“还没有严重到倒数第几名的程度。以前是班上前几名,这几次考试就排到十几名了。我是怕他滑下来。”
我当即批评她道:“你看看,你怎么可以让孩子寻找‘退步原因’呢?这不是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么?你应该说‘这几次考得不理想,找找原因。’而不应该给他定位到‘退步’!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当学生时难道能回回夺冠么?我们应该给孩子加油鼓劲,而不是泄气!”
“可是,在此之前他一直考得挺好。”我的学生还有点儿不服气。
“考得好应该祝贺孩子,但父母亲不能盲目乐观。考好更应该分析原因。”我耐心地开导她,“就比如你的孩子,在他小时候,你们曾按照神童的标准训练他,要求他,打好了入学基础。那么,上学后他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竞赛,起点就不同,他当然容易成为优胜者。优胜又激活了他内心的自我激励机制,他就有可能把这种状态延续到小学、初中……”
听到这里,我的学生频频点头。
“但是,你应该明确在他那优秀成绩里,天赋占多少比重,勤奋占多少比重,家长的帮助占多少比重,根据各种因素所占的比例,重新定位一下他到底是不是天才。”
“唉。”我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