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问题行为始于家庭治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7日 20:41:29 

一、行为问题行为普遍存在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就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尿遗、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都居于两者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对上海5680例幼儿(4-4.5岁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儿童中具有问题行为者比例高达29.7%。

  二、行为矫正是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际上一般将问题行为的防治工作分为三级。第一级,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第二级,希望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进行干预,从而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级,目的在于减少精神病理的后作用,实际上属于治疗、康复计划的范畴。一般来说,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防治涉及第一级和第二级防治。

  据统计,约有59%的临床心理学家采用行为矫正来处理幼儿问题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幼儿父母,还是教师,在处理幼儿问题行为时,也大都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一种通过学习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正强化法、惩罚法、负强化法、消退法、间歇化法、行为塑造法、模仿法、系统脱敏法、代币制疗法等方法。以幼儿中常见的攻击行为为例,我们来说明一个行为矫正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某些儿童在遭受挫折时,不但焦虑不安,暴怒发作,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根据行为矫正理论,可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

  1、模仿法。

  把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通过对同伴行为的模仿来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或让一些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的,从而克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2、消退法。对某些儿童的攻击行为可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们得不到注意,不受到强化而逐渐减少此行为。3、暂时隔离法。在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可能伤害到其他儿童时,采用暂时隔离法较为合适。

  三、家庭治疗理念对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启示

  如果将幼儿问题行为视作某种“病症”,那么找“病根”、治“病根”是彻底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根本途径。家庭治疗从新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理念的实践方面的启示。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整个家庭为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治疗时应对围绕症状的家庭交往模式及家庭结构作改变来表达到改变家庭成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症状的目的。

  家庭治疗以系统观念作为其基本理念,把家庭看作是一个系统,认为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到家庭系统内其它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个人,要改变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别成员着手,而应以家庭系统为其对象,通过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