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吼着说:“飞飞,叫你不要玩水,听到了没有?”
阿姨甜着脸:“来!飞飞,你把这碗饭吃光,阿姨买糖给你吃哟!”
爸爸回来了:“唉哟!飞飞,和你说过几遍了,你怎么又爬到我书桌上把墨水打翻了!”(这时爸爸可能噼噼啪啪地打了起来)。
尽管今天的飞飞,在你威吓下停止了玩水,或在你的奖诱下吃完了饭,其实对他而言,是一点儿也没有效果的!
你相信吗?明天的飞飞,仍旧好玩水、不肯好好吃饭,甚至去破坏钢笔了!
奖惩无用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奖赏或惩罚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她曾经也觉得好的该奖、坏的该罚,但当她在罗马“儿童之家”时看到:有一天,指导员因一个孩子的出色表现而奖给她一个奖章,并挂在了那孩子的脖子上。而另一个孩子因犯错误孤立于教室中央在反省凳上自我反省。得奖的孩子发现奖章总是妨碍她,于是她把奖章扔到了一边,而那个自我反省的孩子问:“你不要了吗?”女孩说:“如果你想要就送给你吧。”于是那个反省的孩子把奖章挂在自己的胸前玩了起来,这个孩子从十字架上得到满足感,却毫无羞愧之心;而受表扬的孩子从工作中享受快乐和满足,无视于奖赏的价值。
蒙特梭利提出“奖惩无用”的教育观点。虽然人们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但后来这一观点得到其它学科研究的支持和证实。
比如,早在30年代,美国著名的灵长目动物专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一起用猴子所做的实验,猴子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自动从事智力活动(如拼插几何拼图)。他们用两组猴子做实验,一组有奖惩,一组无。马斯洛发现,用食物作诱因,不但不能增强动机,反而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那群猴子真成了一群什么都不做的懒猴。而另一组猴子则截然不同。马斯洛这样描述其中的一个猴子:“我们给它两块橡木板,其中一块有方孔,一块有圆孔,再给它一个方塞子,一个圆塞子。它学会了把圆塞子插进圆孔中,把方塞子插进方孔中。但是,它总是学不会把方塞子插进圆孔中。这只猴子对这个难解的问题不停地工作了6个星期后,死于溃疡穿孔。但是,至少表明了它具有比许多威斯康星学生都强烈的智力上的好奇。”
这个经典性的例子使后来的学术界对“奖惩无用”的观点不再产生异议。
孩子正在萌芽尊严感
今天要出外郊游,妈妈特地替飞飞挑了一件鲜艳的红色新上衣,白色的小短裤,并且一再地告诫他:“有很多阿姨、小朋友一起玩,你要注意不可以把新衣服弄得脏兮兮!还要听话喔!不听话小心爸爸打……!”结果,飞飞还是乱坐、乱钻地把新衣服弄脏了。
其实,飞飞不是故意跟妈妈过不去,在他内心里在意的是树林里的蝉、池塘里的鱼。至于衣服,他所喜欢的是妈妈前几个月替他买的蓝色卡通上衣,他每次出门前都要求穿他和小朋友都喜欢的那件,但是妈妈总认为那件太旧。
对郊游来说,飞飞心里只是想抓住正在叫的蝉,或一条游来游去的鱼,脑子里根本没有想到身上穿的鲜红上衣和白色短裤是上个月小阿姨买给他的奖品。所以,当郊游回来,妈妈和爸爸看到他的脏样子,认为孩子“不听话”,问他为什么总是不听话,是不是想挨打的时候,飞飞却理直气壮地说:假如你们听我的话,让我穿那件蓝卡通上衣,就不会脏了!
也就是因为,不管是奖赏或是处罚,都是以大人为中心,想要小孩接受大人的安排,才有如此手段;相反地,假如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会感到很有尊严,也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该负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