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打人,而是在玩得兴奋的时候才会“动手”,不带有任何征服的性质,于是我想,这个孩子大概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快乐,所以采用了这种方式来渲泄罢了。
知道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有一次儿子把表哥弄哭了,我就指着他的小手说:“你看你看,小手也哭了,它在说‘冬冬,你怎么这么用力啊,你把我都给弄痛了,我还怎么帮你拿玉米吃呀?’”儿子立刻研究似地看着自己的小手,一脸不安。我问他:“小手是用来干什么的呀?”他说:“用来玩电脑,还用来搭积木。”我说:“对啊,它是用来玩电脑的,你用来打哥哥,它会不高兴,以后就不帮你玩电脑了,对不对?”他重重地点头,我继续晓之以理:“以后呀,要轻轻地,喜欢小朋友就轻轻摸一下,你一用力,小手也会痛的。记住了吗?”他点头,自己喃喃自语起来:“我的小手是用来玩电脑的,不能用来打人。”慢慢地,儿子打人的情况就少了,偶尔犯了,我指着它的小手告诫他,今天不能怎么样怎么样了,因为小手不高兴了。他立刻会对着小手呵气,不停地认错。现在,儿子打人的毛病基本不再犯了,他就是在这种拟人化的故事中,正确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的。
3、故事说服法
儿子有一段特别挑食,不吃青菜不吃肉,每天就只吃白糖拌粥。看着他一天天的瘦下来,我是急在眼里痛在心里。不管怎么费尽心思为他更换食谱,他就是正眼也不瞧,闭着小嘴倔强地说不吃。我说青菜和肉才有营养啊,不吃怎么能长高长壮呢。他辩解说:“吃米饭就可以了,吃了米饭我就有能量了。”我失笑,不知他的“能量”一词从何而来。但同时我也想到了一个引诱他吃菜的办法。我把耳朵凑近他的小肚子:“哎呀,米饭在你的小肚里跳舞呢。咦,它好象在说话呢。”小家伙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我故意细声细语地说:“青菜青菜,肉肉肉肉,快进来跟我玩呀,我自己一人在小肚子里好寂寞啊,你们快进来。”儿子一听,咦,不得了,米饭寂寞了,赶紧给它找朋友啊。我乘胜追击:“快,把青菜送进肚子里,还有肉,让它们一起进肚子里做游戏。”小家伙听我这么一说,就麻利地扒了几口菜,然后得意洋洋地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说:“它们在我肚子里跳舞呢。”就这样,儿子渐渐在这种故事的氛围内不知不觉吃完了自己的饭菜,我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还有一次,儿子玩电脑上了瘾,怎么也不肯上床睡觉。我怎么说怎么哄都不行,后来我只好故伎重施:“冬冬,你听,电脑在说‘哎呀哎呀,好累啊,我想睡觉了。冬冬你让我睡觉嘛,我现在全身发热,你再不让我睡觉,我会生病的。”小家伙听我这么一说,沉思了片刻,然后自己乖乖地关掉电脑,上床了。
三四岁的孩子大道理不懂,小道理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单纯的说教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而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能欣然接受,父母也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