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贝一个“冷处理”
做一个温和的母亲,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但有时候,面对孩子的缠绕和哭闹,要始终保持温和并非易事。更多的时候,我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无论宝贝怎么哭喊,我就是沉默不语。有时候你的沉默对于做错事的孩子也有一种威慑力量呢,说不定比发火还有用。
前两天,多多从幼儿园回来也不知怎么就开始不顺心,怎么都不成。你说一他偏要二,你给东他非要西。说他两句,小子就来眼泪攻势。无奈,我索性不理他,让他自己在屋里哭,我躲到厨房去做饭。他哭了一阵子,看我没反应,声音渐渐小了。过了一会儿,就悄悄在厨房旁边探头探脑,我还是没管他。他一会儿走开,一会儿又回来张望两下,非常小声地叫妈妈。如此反复了三、四次,小子终于走过来,拉拉我的衣角说:“妈妈,对不起!我刚才错了!”我当然什么怒气都没了,抱起多多,亲亲他,风平浪静。
在自己容易动怒的时候,以“冷处理”的方式避其锋芒。不但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心情渐趋平和,更重要的,不至于在火头上让孩子的心受到伤害。
发脾气要适度
做父母的难免不对孩子发脾气。可过后又觉得内疚,因为很多理论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为此我曾多次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发脾气,然而,我做不到。有时我也想,如果我永远对孩子和颜悦色,真的对孩子最好吗?我能保证她在家庭之外享受同样的待遇吗?
我觉得,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错事,总要求父母保持好脾气,这是完全不现实的,而且也不正确。孩子们必须体验一下他们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否则他们的言行以什么为指南呢?宝贝对父母那些处于生气和愤怒而说出的激烈言辞,与那些冷静的教育相比,也许更易于被她们忍受。这样的一次爆发可以让他们看到,爸爸或妈妈对我是认真的,而不是敷衍和冷漠的。把不快表达出来,要比无所谓的态度好得多——上星期因为女儿睡前洗漱磨蹭,我跟她发了脾气。这星期,无论我叫她干什么事情,她都很痛快地说:“好吧。”看来,适当发脾气也没什么不好,父母不用过于自责,但有些原则还是要掌握的,比如不要暴力,特别是因为我们的无端怒火而引起的暴力。
转换环境,用微笑善待自己和孩子
我曾经看过一个漫画,老板对丈夫吼叫,丈夫回到家后,和太太争论;太太对孩子叫骂,然后孩子踢小猫出气……作为职场父母,经常会因为身心疲倦、烦躁而容易发脾气,或者因为目前的工作或生活有不满意的地方,却又无法改变现状而迁怒于孩子。如果经常毫无根据的惩罚孩子,他将来就会没有对错之分,更别提对他心灵上的伤害了。
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好时,我会用转换环境的办法,比如听音乐、想点好玩的事情等调节自己,实在想发脾气的时候,赶紧给自己转移注意力,或者干脆换丈夫或老人来看孩子,自己出去透透气,一会儿气就消了。
而自从然然上幼儿园之后,她自己学会了调节我们的情绪。如果看见我生气或沉下脸来,她就会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没有这样的!妈妈没有对自己宝宝这么凶的!”或者说:“妈妈笑啊、笑啊!”有时候我气得要命,哪里笑得出来,她就会坚持要你笑。到最后我只好先假笑几下,但会发现情绪一下子就放松了,然后就真的被然然逗笑了,再来跟她讲道理。所以,我从孩子身上也学到了一招:用微笑来善待自己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