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平等、民主”为宗旨,但现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开始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儿童溺爱综合征》的作者,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玛蔓指出:欧美国家父母的过度放纵和溺爱,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在书中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
过度溺爱使孩子叛逆
今年只有13岁的玛丽,早已有过性经历、尝试过自杀、曾长期服用毒品类药物,并且她每次离家出走都会长达几天时间。然而最令人意外的是,玛丽并非出生在充满暴力、辱骂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相反,玛丽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过良好教育,对玛丽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对她的行为更是非常包容与理解。却不料,这种做法使玛丽变得极为叛逆。玛蔓表示:这是一个“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的典型表现,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放纵和溺爱正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对孩子束手无策
玛蔓表示:长时间存在的自由、平等思想,让孩子认为他们应该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让父母认为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然而,因为年纪太小,他们又不具备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去承担社会责任,于是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偏差。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权”已经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控制权”的降低,父母们开始对孩子自以为是的想法和做法束手无策。她在书中举例说,当父母说“我要我的孩子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理解为“没人有权利告诉我该干什么,我有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父母说“我要我的孩子永远生活得开心”,孩子则认为“当我不高兴、感到沮丧失望时,必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并且逗我开心”;当父母说“我要我的孩子生活得更有激情,更有价值”,孩子又会将其解释为“没有意思或没有回报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诸如此类错误信息的传达,使孩子越发理直气壮地任性、自私起来。
解决方法:父母要夺回“控制权”
玛蔓认为:与其责备这些父母,不如帮助父母们重新夺回在家中的“控制权”,实现父母的教育初衷。父母们必须明确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有权利在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做些决定,因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并不具备正确的判断力。
而事实上,孩子们在很多时候也希望父母能单方面做些决定,这能使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受保护感。例如,在劝说孩子在晚上9点钟上床睡觉时,玛蔓建议:父母应当明确地告诉孩子,9点是睡觉的时间,并且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在请求他们。玛蔓还建议父母应当明确自己要向孩子讲授什么样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否则,只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有时还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父母们必须认识到,过分溺爱将可能造成孩子精神混乱,并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
谈到孩子是否能够永远脱离“儿童溺爱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