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
康康在家里整个一“小大王”,大人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而且脾气暴躁,如果喝的牛奶稍微烫了一点,奶奶都要立刻向他解释。奇怪的是,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却唯唯诺诺。即使小朋友抢走了他的玩具,他不抗争;小朋友欺负他,他不还手,也不告诉老师,成了十足的“老好人”。
在家里无法无天,到学校却甘居人下,康康怎么会家里家外的行为截然不同呢?碰到这样的孩子,你该怎么办呢?
行为解读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康康的行为理解为“两面派”。因为一般“两面派”的孩子会在学校表现得特别好,因而常常得到老师的称赞,可康康在学校里的表现却是唯唯诺诺的。
在家庭环境中,大人的宠爱无疑是康康的护身法宝,不论他行为如何,家里的成人都不会太难为他。但是离家就意味着进入一个社会性的环境,情况完全不同了。无论哪个场所,即便是幼儿园,也有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模式。符合这种交往模式的孩子自然受欢迎,得到各方赞扬。由此看出,孩子的行为表现、能力水平是老师评判孩子的标准。在家里父母没有约束康康的行为,导致从不关注自己行为表现的康康,面对幼儿园这样的环境,就无所适从了,原先惯用的撒娇伎俩完全没了用武之地。他对这样的环境,完全丧失自信,自然成了一个缩手缩脚的小可怜。
特别提醒
像康康这样的孩子必然会把在家门外所受的委屈发泄出来,所以他在家里更暴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地,本能的反应转变成一种自然的习惯,甚至导致孩子成年以后真正的“性格分裂”,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预防有招
既然造成“家里一条龙,出门一条虫”行为的最初原因是成人的过分宠爱,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拒绝溺爱,从小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杜绝溺爱
家里无原则的溺爱是罪魁祸首。当宝宝抓住大人的心理,一哭二闹的招数屡屡得逞,他就自然不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和能力水平了。因此,爸爸妈妈不能一味宠着孩子,该批评时就批评,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创造机会
如果将宝宝仅仅局限在家和幼儿园两点一线的生活中,他就无法学到更多社会交往的能力,一旦进入其他公共场合,他自然也会胆怯。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社区活动场地、公园、亲子园等资源,鼓励宝宝与同龄人或长辈交往,培养他的社交能力,从而帮助他建立起社会交往的自信。
·统一标准
宝宝“出门一条虫”的表现源于他对社会性环境的不熟悉和不适应。所以要改变宝宝的行为,还要加强家园的沟通,按照幼儿园生活的标准和规范在家要求宝宝,帮助宝宝逐渐克服对社会性环境的不适应。
镜头二
康康妈认识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