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帮助孩子得有个限度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9日 15:53:09 


  星期六上午,锣锣玩得正高兴,突然对幼儿园老师说肚子疼。老师要带他去看医生,他说:“不去,求求您了,我怕打针。”老师很着急,锣锣说:“老师,您别害怕,我不疼了。您给我妈妈打个电话。”老师问:“他们在家吗?”孩子说:“都在家。今天是大人的休息日,他们应该看着我,不能让他们自由地玩儿。”过了一会儿,他妈妈来了,问清情况,说:“老师,他骗你们呢!”锣锣说:“我要不说肚子疼,你怎么会来接我呢?”

  分析

  这看起来是一个好玩的故事,其实包含着非常严肃的内容。他们的家庭教育正走在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上。

  锣锣的自我中心,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在他看来,父母是属于他的,是他的仆人,应该围着他转。这家的人际关系已经不正常了,失去了平等,父母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性。

  有些父母会这样想:我失去点没关系,我有奉献精神。可惜这不是奉献精神,而是一种奴隶性!真正有自尊、有独立人格的父母是绝不会给孩子当奴隶或使唤丫头的。父母给孩子作出失去自尊的榜样,孩子长大了也绝不会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他或者认为别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奴隶,或认为自己应该给别人做奴隶,遇到羊他是狼,遇到狼他是羊,总之是没有平等意识,因为他生来在家庭里见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模式就没有平等可言。

  辩论

  正方:有些父母可能要责问:“难道我不应该照顾孩子吗?难道我对孩子漠不关心倒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吗?”

  反方:当然,照顾孩子是必须的,但问题是,这种保护和帮助要有个限度,不可过分。孩子有孩子的生活,父母有父母的生活。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当然可以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不能牺牲到“失去自我”的程度。双休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但也应该有适当的独立活动的时间,不能一切都围着孩子转。

  举例

  我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美国母亲,在休息日前对孩子说:“我照顾你一周了。明天礼拜日,我想休息一下,把自己借走一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自己在家里照顾自己,可以吗?”孩子很高兴,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愿望。我觉得这是对的。她给孩子作出了人与之间正确关系的榜样:既互相关心,又各自独立。遗憾的是,我们却不时看到与这位美国母亲正相反的做法:高兴时,为孩子当奴隶,不管孩子真需要假需要都予以满足;不高兴时,只顾自己打麻将,连饭都不给孩子做——既没有真正的互相关心,也没有真正的各自独立。

  预后

  锣锣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他们应该看着我,不能让他们自由地玩儿。”这是奴隶主式的语言,君王式的语言。锣锣已经被惯坏了,心灵受到了封建毒素的污染。而且,锣锣已经学会了用说谎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发展下去,孩子品德也堪忧。特别令人着急的是锣锣妈妈的麻木,她似乎完全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在这种麻木中潜滋暗长的。(文/王晓春)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