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皆有所养”作为家庭和谐的标志之一。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这个目标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并不遥远。但昨天,当记者来到中国最早的妇女热线——唯尔福妇女儿童心理热线采访时得知,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家庭关系也出现了不少新“代沟”现象。
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副教授周美珍从1992年就开始主持这条心理热线。昨天,她为记者提供了刚统计出的热线资料,“过去一般来电比例在5%左右的‘家庭人际’一项有明显的上升,提高到7.9%。”
问题一:经济宽裕,为何不养长辈?
个案:周小姐今年已经30多岁了,自身条件不错,也有些男孩主动追求她,但她往往交往没几次,就打“退堂鼓”。究其原因,她认为是父母关系长期不和,从小就在他们的争吵中长大,对婚姻有恐惧心理。
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人后就想方设法逃离家庭。到外地读大学,回来工作几年后,又跑到国外留学。她的父母有套花园洋房,但她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住,也不能忍受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周老师解读:现在多数城市家庭都具备赡养老人的经济条件,但一些老人却出现了“老无所终”的现象。周小姐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能养不养”现象。童年的经历在周小姐心里投下阴影。她应该换位思考,父母多年不和却一直没有离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女儿有个完整的家,由此她应该尝试体谅父母,和他们改善关系,从而解决自己婚姻“搁浅”的问题。
问题二:长辈多多,为何难养孩子?
个案:一个母亲打电话到热线诉苦,说自己请婆婆帮忙照顾儿子,但后来儿子完全被“垄断”,进什么幼儿园、和什么孩子一起玩,甚至该吃什么、穿什么衣服都由婆婆决定。为了争回“抚养权”,她甚至辞职打算“重揽大权”,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连夫妻间的感情也受到影响。
有的老人还主动请缨,有时甚至4位老人一起上阵。人多了,往往一件事就冒出几个观点,孩子无所适从,父母也受两边老人的“夹板气”。
周老师解读:过度教育就等于没有教育。在这种几代长辈争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性格。因此父母在在请“外援”之前,一定要考虑好是否是“可利用资源”,如果和老人教育观发生严重冲突,“可利用资源”反而会成为“破坏性”资源。因此,在第三代出生后,不妨多利用社会化资源,减少不同代人的教育方式上的摩擦。
问题三:老大不小,为何拒绝长大?
个案:一位儿子已经25岁的母亲秦妈妈打电话来,反映的是自己孩子“长不大”的烦恼。秦妈妈说,儿子学习成绩不好,只读了技术学校,毕业后家里找关系让人给他介绍了个社区保安的工作。可是他干了没一个星期就回家了,而且理直气壮:“我一个七尺男儿就干这种活,工资这么低,太丢脸了。”他明确对父母表示,他对生活“要求不高”,只要父母供他基本吃喝,他在家里打打游戏,到朋友家里串串门,没有合适的机会不想再出去“丢脸”了。
周老师解读:这个孩子实际上没有离开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时候,父母应该当断则断,不给他“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