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世上并非只有妈妈好(10-12个月)
母亲每每被认为是孩子主要的照顾者,孩子也往往更依恋自己的母亲。一般说来,父亲角色和在社会上承担的职业职能决定了父亲参与抚育孩子的时间少于母亲。但是,这并不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不重要,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父爱在婴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爱综合症”。
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同
婴儿在六周时或甚至三周便可分辨出父亲和母亲。他们的行为几乎也表现出这种区别,母亲陪伴时会较为安静;父亲出现时会较为兴奋和激动。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抱孩子的方式,并且十次有九次都会以相同的方式抱起孩子;而父亲则十次有九次以不同的方式抱孩子,甚至会将婴儿头朝下抱起来。即使母亲外出工作,父亲在家照看孩子也是如此。母亲在与孩子玩耍时较喜欢使用玩具;而父亲则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当作孩子的爬杆或摇马。
这种区别在整个童年早期都十分明显。父亲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比母亲更放心让孩子爬出的距离平均比母亲容许的距离多一倍,然后再把他们抱回来。当孩子面对新事物,如一只狗、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新玩具时,母亲会本能地靠近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可以得到保护;父亲则倾向于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两种抚养方法——保护和挑战——都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研究显示,父亲积极参与照顾的孩子在与父母分开或遇上陌生人时哭得较少。
一些刚入学的孩子普遍反映,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和远足来释放自己的沮丧心理。这些都是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不同。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1.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在与母亲-孩子交往相衬托和对比的情况下,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态度产生理解;这方面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同时,早期失去父爱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受到影响。
2.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由于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父亲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数量与孩子的智商有正相关(也就是交往数量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研究还发现,早期失去父爱的男孩,在认知模式上趋于女性化。
4.父亲对孩子社会行为的影响
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这就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引导孩子游戏,与之频繁的交往,激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