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的兴趣,我就没有给她报第二期。有一阵,她迷上了国际象棋,吵着闹着想学,但国际象棋班和艺术体操班的时间冲突了,虽然我觉得她练了那么长时间艺术体操停下来有些可惜,但最终我还是给她报了国际象棋班。
女儿去年去美国读书,英语不太行,我担心她会失去信心。可让我欣慰的是,她竟在学校受到很多学生的崇拜,还成了学生会干事,这是因为她在艺术和运动上表现出的才能。她画画很好,钢琴弹得不错,棋下得也有板有眼,常常杀遍全班无敌手,运动上更不用说了,她那花样百变的跳绳让同学们十分佩服。她多方面的才能还弥补了语言方面的缺陷,美国学校语文课经常有这样的内容,根据所做的作业再画一幅画或是做一个立体手工,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很有限,但是画画和手工却是强项,老师常因为这个给她满分,这对提升她在语文学习上的信心很有帮助。
也许有人觉得我女儿是一个天生多才多艺的人,其实并不是,她离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她只是比别的孩子多了一点专业化的培养,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她学的东西能给她带来快乐和自信,能让她更积极地享受生活,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如果她能在某项才能上发展成材,我会很高兴,如果没有,我也高兴,因为这不是我的目的。
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是关键
记者:但是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周菲的女儿那样幸运。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态度中掺入了过多其他的东西,承受着特长班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曾痛苦不堪地告诉老师:“我每个周末要上9个特长班。”老师问他能不能少上点儿,孩子说:“没办法,我也不想上啊。”陈博士,作为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你觉得应该如何缓解这种特长学习带来的压力呢?
陈学锋:我觉得周菲说的所谓“底线”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孩子来说,最要紧的在于是否生活在一个可以让他选择的环境中,是否是在一个积极、民主、自由和有松度的环境下,主动地想尝试什么。这是孩子的基本权利。但是现实中残酷的事实是,许多父母并是不去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而是以自己的意见代替了孩子的意愿。
因此,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没有什么特长但凡事主动热情的孩子,还是一个有一些特长,却丧失了主动和热情的孩子?我们究竟想给孩子什么?是短期的让孩子学会仨瓜俩枣,还是长期的对孩子的发展有建设性的东西。
三、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
记者:但是我在采访中常常听到父母这样表述他们的意见:“孩子就知道瞎玩,还不如让他正正规规地上个班呢。”在他们看来,给孩子上特长班,便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陈学锋:这种想法正是父母们忽视孩子的愿望而热衷于特长班的症结所在。在许多父母看来,他们选择的“玩法”会比孩子自己选择的高明。事情果真如此吗?
表面上看,父母选择的“玩法”确有“高明”之处,体现于孩子在一定的时间里会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是正是这种急于看到结果的“高明”,使父母走入一条漠视教育基本规律,追求枝节问题的歧途。
我认为,父母们要充分重视孩子们的“瞎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瞎玩”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亲子游戏,家人共处的时间,对孩子也同样重要,如果因为孩子特长班的学习将一家人的周末时间切割得乱七八糟,而没有团聚的时间,也是得不偿失。
周菲:目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我和一些父母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把学习特长和素质教育混在了一起,很多人为特长学习冠以“提高素质”的名头。我的看法是特长学习只是一些才能和技艺的学习,提高了孩子某些方面的素养,而素质教育却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让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