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个关于道德教育的电视谈话节目,其中一个话题是孩子们提出的在公交车上要不要给老人让座,坚持让座的孩子说,如果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少年,那就应该给老人让座;而不同意让座的孩子们则说大人们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我建议,如果换个思路,从共情的角度,着眼于培养孩子“理解她人问题和感受的能力”,让孩子给老人让座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了。
三、妥协
事实
一个朋友从还没怀孕起就为如何生一个聪明宝宝殚精竭虑了,女儿才两岁,孩子姥姥就每天举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给她下任务。朋友说,她有时想到以后还要让女儿进好幼儿园上好学校考好大学还要出国留洋找个好工作,就头疼。
有了妈妈们的殷切期望,自然孩子们也轻松不了。据报载:浙江淳安县梓桐镇外桐中心小学三年纪学生徐健,是大家眼里的优秀学生。从跨进小学校门那天起,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试时,仅仅因为数学成绩考了90分、名次降为班上的第五名就自杀身亡。据老师说,他的语文成绩是98分,仍是班上最高的。
人文观点
类似的悲剧时有所闻,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对孩子们加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自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没有妥协意识的培养,它还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就像对一个体制明显不足以完成铁人三项的人说,挫折是难免的,摔倒了不要紧,关键是在哪摔倒在哪怕起来,咬紧牙关继续跑,终有一天你会跑到终点的。也许结果却是他还没等跑到终点,就累死在路上了。从这意义上说人对自身追求的妥协应该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有进取心本无过错,但同时缺少了一颗平常心,特别是当这种进取不是以开发自身潜能,完成自我实现为出发点,而是另存有功利居心时,那他就不仅少了许多快乐起来的理由,连对付挫折也不那么容易了。
建议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妥协问题尤为重要。他们赶上了个性张扬的时代,又都是在小皇帝一般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不会示弱。但对“个性”的理解,却难免有误区,其实真正特立独行,是在忠于自己的同时有尊重别人,而并非是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唯我独尊。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我们可以把对她人的尊重,看做是一种对个性的妥协,妥协的效果恰恰使个性更见容于她人从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个性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自己快乐。如果个性成为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那它起不是南辕北辙了?
四、敢于梦想
“我曾经听人这么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也就是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我在海外接触的立志教育中,敢于梦想几乎不可或缺。相比之下,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对待梦想上,存在至少两个误区:
1、不鼓励梦想,相反,在推崇脚踏实地的同时,梦想常常被贬称为好高骛远、白日做梦,比如,如果我们身边有谁梦想着有一天能到月球上转转,我们多半会说:你还是先把地球上的日子过好了再说吧!在加拿大温哥华聚居着大批华裔,在各类学校里的华裔学生通常都表现出色,但我的一个做音乐教师的朋友告诉我,华裔学生常常抱怨一些在她看来非常严重的事情,学生们称之为“典型华人心态”,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们即便明知道要牺牲孩子们实际的天赋、兴趣和梦想,也一味要求他们首先是学业优秀,然后在科、商、医等有限的领域择业,以保证衣食无忧。这自然与海外华人在人屋檐下求生存的无奈有关,但不能否认,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国内也普遍存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也许有更多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样的梦想。
2、常常混淆梦想与目标的分别。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