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大人强行向他们灌输“输赢”、“吃亏”、“窝囊”等概念就太“超前”了,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不管是“欺负人”的孩子,还是“受欺负”的孩子,受这些观念的误导都有害处。
笔者亲眼看见一位妈咪当着孩子的面声色俱厉地训斥:“人家打你了,你就知道哭,你怎么不还手呢?只有窝囊废才哭哭啼啼!下次他怎么打你,你就怎么回敬他,不许哭!”妈咪既不冷静分析孩子因游戏不当造成的冲突,也不宽慰孩子受伤的心,反而“雪上加霜”,孩子的哭声更凄惨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觉得两三岁的宝贝“吃得起亏”,“吃不起亏”的往往是家长。
“受害者受责备”现象导致宝贝“窝囊
绝大多数宝贝都有过“被欺负”的经历,这是因宝贝语言发展有限、交往经验肤浅导致,是宝贝彼此学会打交道的必由之路。既然大家都吃过亏,为什么有的宝贝后来变得大大方方、敢做敢为、处变不惊?而有的宝贝后来变得胆小退缩,敏感自怜,甚至有点“窝囊”迹象呢?这就看在宝贝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了,孩子会跟随您的教养方式逐渐定型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
最忌讳家长劈头盖脑地训斥、抱怨和辱骂,这会真正导致孩子“窝囊”。在成人文化中,人们通常首先这样猜想“受欺负”的孩子:为什么偏偏你受害了?你是不是招惹别人了?你对事情的预见性怎么那么差呢?事发后你竟然如此软弱和无能……成人有时直截了当地发出这些责备,有时通过言谈举止对孩子传达了这样的态度,因此,孩子往往很自卑。为了维护尊严,他们宁肯独自忍受身心所受的伤害。
这种“受害者受责备”现象将导致孩子受了委屈憋在肚子里不敢向大人倾诉,然后以消极的情绪和沉闷的心理为代价,大人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反而从其他方面指责孩子,孩子这时浑身回荡的才真是“窝囊气”。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封闭、内缩、胆怯的消极性格。
增强宝贝“反欺负”的技能
如果姑且把两三岁宝贝之间的游戏冲突界定为家长所理解的“欺负”,那么对孩子进行“反欺负”技能的培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倒不是为了“争口气” 或者“挽回面子”,而是培养宝贝在游戏冲突互动中增强交往能力,学习游戏规则,提高人际关系智能。
1、模拟训练
在家里故意“侵犯”宝贝,看他会不会躲闪回避,锻炼他对外来危险的预见能力以及迅速规避的能力。
2、学会呼救
教宝贝几句简短的句子,并让他大声地、快速地说出来:“你干什么?”、“老师快来!”给对方以威慑,为自己呼救。
3、指导细节
面对泪眼涟涟的孩子,父母要保持冷静,不急着表态,让宝贝慢慢倾诉,再根据孩子交往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指导。
4、防卫适度
宝贝也有动手自卫的时候,家长难免暗暗惊喜宝贝“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能耐,但是教育宝贝要“见好就收”,不能“防卫过度”,否则,过犹不及,孩子真正爱动手了,家长的日子就不消停了。
家长最好能培养孩子的人际智能,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于提高与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也是自我防卫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