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边动手,边动口的习惯,他总是一边打儿子,一边朝儿子嚷嚷。可是,不久儿子也学会了打人,在幼儿园里把小伙伴给打了……
孩子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请“动手派”的父母注意,动手之前深呼吸,想一下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
·喋喋不休的批评
E妈妈的儿子吵着要在睡觉前吃糖,E妈妈生气了:“你怎么这么随便啊!都睡觉了,还吃糖,你这个孩子真难缠!把手里的糖给我放下!你到底听不听我的话……”
儿子看着妈妈可怕的表情,手里紧紧地拿着糖。
E妈妈的儿子不明白妈妈究竟在说些什么,以孩子的理解力还不能明白那么多词汇之间的复杂关系——“随便”、“难缠”、“把糖放下”、“听话”,孩子不知道他错在什么地方。妈妈不如只说一句“睡觉前吃糖牙齿会疼的”,如果孩子经历过牙疼,那么他就不会坚持了。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牙疼,那就告诉他,牙齿会疼得咬不动东西,当然再也吃不了糖了。
批评要说到点子上,一下子用那么多的话来批评孩子,他只会觉得妈妈唠叨。另外,对孩子细枝末节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评也会渐渐失去批评的力度和效果。
·多余的批评
F妈妈的女儿和小伙伴一起在公园里玩沙子。她一会儿向小伙伴撒沙子,一会儿又去抢小伙伴的工具,虽然孩子之间没有发生纠纷,但是F妈妈已经注意到了女儿的行为,马上说了女儿几句,可是女儿把F妈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仍然撒沙子、抢工具……
看来,女儿已经习惯了妈妈的批评,把妈妈的批评当成唠叨的话语了。其实,当孩子尚未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时,妈妈先声夺人的批评使孩子失去了自觉纠正的机会。孩子之间即使有一点小纠纷也无伤大雅,这也是他们学习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机会。另外,没有意义的多余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也许妈妈不爱我”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心。
有用的小原则
·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
·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暗示
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
·正面引导
有些父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