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平时放学了也是各自回家,少了以前小伙伴的乐趣。在这种小型的聚会上,孩子们打成一片,玩得可开心了。有时候,小凌和同事们还预先策划好,让每个小朋友准备一个小节目。聚会的时候,搭个临时舞台,父母们是观众,孩子们是台上的Super star。这样的“节日特别活动”特别受女儿雯雯的喜欢,每到节日,雯雯就迫不及待地催着小凌,要和小朋友们再相聚。
“有时候,同事们凑不到一起,我也会和丈夫一起给孩子安排点共同的活动。像是去公园骑脚踏车,在家里一起看看老照片册,唱唱歌,做游戏,看卡通目等等。”小凌这样说。“平时,大人忙工作,孩子忙学习,说实在的很少有聚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节日里我一定会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喜欢过节。”
这样,孩子会把节日看作是一次家庭集体活动的好机会,这样的礼物也同样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对他们来说,节日就不再意味着“开口要礼物”了。
教会孩子“给予”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言语间离不开一个“我”字。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子女,因为长总是倾向于“给予”,孩子却一直处于“得到”的一方。过年过节孩子们也都想着“我要得到什么”,“我会获得什么”,却不知道“给予”也是一种乐。
东南亚的这次海啸灾难,受难者超过15万人,还有更多的流离失所。不少街和社区也举行了捐款的活动。父母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讲讲海啸是怎么回事情,带着孩子看一些灾区的新闻和电视,让孩子对海啸、对难民有直观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帮助。”带着孩子去捐助点,让孩子亲手为灾区捐款。
在节日里家长们可以教会孩子送品给长辈和小朋友,让孩子获得“给予”的乐趣。父母可以建议孩子从自己的压岁钱里抽出一部分,作为送礼物的经费。问问他:“你觉得想要送礼物给谁?”家长还可以做一些提示:“过去的一年里,谁给了你很多帮助?”让孩子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在新年里为亲人和朋友送上自己的小礼物。
在选择礼物的时候,教给孩子根据需要,选择礼物。像爷的老花眼镜摔坏了,需要一付新眼镜;小姨爱听古典音乐,为她买一张CD,她一定会喜欢等等。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购买礼物,一起包装礼物,到亲友的手中,让孩子全程参与到给予”的过程中来,享受给予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