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条件具备,母亲多花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会加强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有利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对外界的信赖。
社会学家:重视亲子联系让母亲勇于回家
有一句英语谚语是这样说的:蜂蜜是香甜的、小猫是温柔的、母亲是奉献的。意思是说母亲往往要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但是,美国专家指出,和上世纪60年代不同,现在的职业女性回归家庭,看重的是个人感受。
发达国家的职业女性纷纷回归家庭,首先来自于社会氛围的变化。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母亲和幼儿的亲情联系,主动回家看孩子的女性不再被看成依赖者和逃避者。美国著名的《职业母亲》杂志连续16年将IBM选为最佳公司之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公司“建立了一个灵活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了具有世界水准的子女抚养援助”,在这里,女性员工可以为了孩子停薪留职2-3年。在瑞典,母亲们可以休96个星期的产假。英国社会和经济研究院的约翰·尔米什甚至认为,在孩子学龄以前,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父母多花时间在家里照看孩子。整个社会对母亲价值的认同,让很多女性开始把是否回家带孩子看成纯粹的个人喜好,美国媒体甚至将女性成功的定义改写为:满足、平衡和精神健全,这其中,孩子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然,除了社会氛围的转变,经济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哲学教授琳达·赫胥曼从1996年开始研究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婚礼消息的“精英”夫妇,结果发现,其中85%的女性全职在家。
珊德拉博士原来在一家大学任教。经过6年的教学、研究,终于拿到副教授。孩子出生后,她竟然辞去了辛苦得来的职位,回家当起了“全职母亲”。她的丈夫在一家大航空公司当飞行员,年薪达6位数。她告诉记者,只要丈夫还有工作,她就愿意在家里教孩子。她说,如果有一天美国的航空业真的不景气了,她就要回到学校,让她的丈夫看孩子。她认为,一人管一头,更加有利于家庭和睦。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母亲全力照顾孩子是“家庭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思潮”还影响到了男性。现在,美国在家带孩子的男性逐年增多,北欧男性做“全职父亲”更是全球知名。
国内专家:支持母亲亲自抚养孩子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副教授在谈到这种社会现象时表示,“全职母亲”是“理性的回归”。因为3岁前是孩子身心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此时谁也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
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幼儿园的李老师面对“孩子由谁照顾”这一问题时,非常肯定地说:“由母亲自己来抚养是最理想的方式。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她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他们自理能力退化,一些4岁的孩子连勺子都不会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妈妈在休完产假后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带,老人容易宠孙子孙女,保姆更缺乏正确的养育观念。”此外,李老师还表示:孩子依赖母亲是天性,创造条件让小宝贝和母亲尽量多地在一起,顺应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之情,可以促进孩子和家长的亲情互动。孩子在感情上心满意足了,性情自然健康积极。另外,在树立权威方面,没有哪个人比母亲的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母亲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说一不二,对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