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过度焦虑”的妈妈(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31日 10:53:27 

  她用莫扎特的CD来给胎儿进行启蒙;孩子刚刚蹒跚学步,她就拿着各式各样的育儿卡片,每天在孩子面前翻来翻去;她会不计支出,每周带孩子去练习空手道、学围棋、画画、钢琴、芭蕾……她找法国和英国的朋友到家里玩,为了能够给孩子熏熏语感和西洋的做派,心里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成为通晓“琴棋书画”、“学贯中西”、“文理兼备”的天才,能被名牌大学录取,被跨国公司录用……

  盘点分析

  让孩子每天看图识字、听莫扎特、安排种类繁多的学习项目渐渐成为父母的义务,问题在于这些训练常常缺乏人文的背景和性情的熏陶,而仅仅成为一项可以“兜售”、“炫耀”的技能,孩子对待它们的态度也是“应付”大于“爱好”,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它们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智商。研究者认为,家长的这些方式甚至会揠苗助长,弊大于利。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乐趣,他们的好奇心没有被唤醒,强制性地进行大量阅读和记忆只会事与愿违。如果正规教育开始得太早,孩子会很有挫折感:“我怎么这么笨!?”“爸爸妈妈想让我干什么?”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排斥阅读,排斥学习,甚至影响能力的正常开发。研究表明:成长中伴随着爱和关怀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他们与父母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不一定是那些学过“十八般武艺”的孩子。快乐生活的基础不是各种学习内容填充起来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自信建构成的。

  然而,我们并不想说儿童时期的兴趣激发不重要,我们强调的是方法问题。孩子要以孩子的(非家长或成人的)方式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参加目的性强、带有催肥饲料性质的“职业培训”。你需要的可能不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刻板的学习卡片,也不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甚至不需要很具体的知识作为基础。相反,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讲故事,编故事,带他一块儿观察窗台上的瓢虫的铠甲、蚊子的小细腿儿、苍蝇的复眼,和孩子一块儿听你喜欢的音乐,一起手舞足蹈,一起胡乱涂鸦……这些所带来的启发常常比强制性的教育更润物细无声。

  “孩子第一”妈咪(MRS. KIDS RULE!)

  当你和这样的妈妈说话时,她不会倾听,她视线的余光常常瞟在孩子身上:她两岁的女儿又跑过来了,这已经是第N次了,她好像又发现了新大陆:“妈妈!妈妈!这个胡萝卜是金黄色的。”妈妈这时没有对孩子解释,打扰大人说话的孩子是不礼貌的,相反她很高兴,她的宝宝居然把“胡萝卜”和“金黄色”联系到一起,太准确了!于是兴致勃勃地说:“宝宝真棒,胡萝卜是金黄色的,你能不能告诉我,还有什么东西也是金黄色的?”而客人呢?这时候被置之不理。

  盘点分析

  学龄前儿童爱打断别人说话,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这时候还不能理解——别人也有自己的感受、观点和事情。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姑息,而是至少鼓励孩子学会用“对不起”、“打扰一下”之类的用语,作为打扰的前奏。

  另外父母还要言传身教,教孩子学会倾听。比方说,你正在给孩子讲大力水手的故事,不要突发奇想去洗盘子或者打电话;孩子说话时,也要听他把话说完。如果孩子总是打扰你的话,还有一种可能,即他觉得你给他的时间不够多,或者不够全心全意地对待他。所以适当拿出一些时间,专注地与孩子相处,这样孩子既能学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能学会尊重别人专注于其它事情。

  如果大人有重要的事要谈,跟孩子说“对不起,妈妈很忙,需要和叔叔阿姨谈话,宝宝自己玩。”这时你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比如给他纸、蜡笔、积木、或者一盘CD,让他有事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