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我心目中的“贵族”,应该是有担待的人,是承担责任的人,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社会的每个阶层,都会出现这样的人,但对于资源更丰富的父母来说,他们应该更有能力为孩子做出选择。可是,为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对许多父母来说,都是新课题。
我小时侯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母亲刚刚拒绝了弟弟想买双新鞋的请求,转眼却花了近百元给他买了最好牌子的乒乓球拍。那年代,一百元能买几十双鞋呀。可是,我母亲的决定让我们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应该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对我们来说,锻炼身体是最重要的。
条件好的幼儿园,应该和条件好的家庭一样,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最关键的,是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认为,我们资源的使用,应该能够带给孩子更科学的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更充分的表达,更博爱的体验;应该能够陶冶教师的人文情怀,使教师能够更快乐、更平和地生活,并把这种对生活的认识带给孩子。
在这一点上,我的想法很明确也很坚定:生活的早期,应该更多地接触美好的事物、睿智的思想、清新的体验、豁达的人。这为孩子终身的乐观和豁达奠定了基础。从小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更容易愤世嫉俗。如孙瑞雪老师所说,让小苗在长成小树之后再去经受风雨,它就更能抵挡。
但是,美与锻炼并不矛盾,美与宽容并不矛盾,美与认识多元化的社会也并不矛盾。
我反对把孩子突然扔进游泳池的做法,这不意味着我主张孩子在水里应该永远套着救生圈。孩子的适应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但循序渐进的适应结果应该是更稳定的安全感和更高的适应性,而不是对成年人的长久依赖。自由(但不是放任)的环境中,应该成长出理解和体贴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令我们欣慰的是,目前离开小橡树去上全托的几个孩子,都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
作为蒙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要学习、分担不少照顾环境和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比如,分饭,端饭,扫地,拖地。教室里的桌椅、地垫从来都是孩子自己刷洗的。体育是磨练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即使是大风或微雨天气,孩子还是要和老师出去跑步。上旱冰课时,鞋很重,但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必须自己背鞋,不然没有资格上课。
我非常赞同一些妈妈的观点,孩子应该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美国好的私立学校,往往通过给奖学金的方式吸引经济收入较低阶层的子弟,以保证校园的多元化,使学生学习与各阶层相处。囿于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同,我们难以在幼儿园做这样的事情。但我们尽力帮助孩子接触社会。比如,对所有孩子的保姆,老师都非常尊敬,并且要求小朋友予以同样的尊重,要有尊称,要让座。对清洁工等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要求孩子礼貌问候,并不断开展慰问活动,给她们帮忙。我们带孩子去公立园与那里的孩子共度一日生活,不少孩子第一次接触没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我们也去残疾儿童福利院,养老院。蒙氏戏剧课上,我们去邮局,坐公共汽车,去农贸市场,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让孩子知道社会有差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成年人如何从旁解释这些差别。而这方面,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可能比较家里的车,父母的职位高低,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可能比较家里的电器,以及零食的丰富与否。这时候,教师是表现出艳羡、鄙夷,还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