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的知识,难免会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事上有些失误。对此我自己就深有体会。以前,常常对其他幼儿的顽皮及其父母教育方法的不恰当不以为然,及至自己的为人之父,孩子的种种表现同样令自己无奈与困惑,甚至被搞得焦头烂额。我开始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工作。要正确地教育孩子,必须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做父母。
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于溺爱孩子。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物以稀为贵"的心理状态使我们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过分,使这枝刚出土的幼苗浇灌过度,而淹没在爱河之中。这些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娇惯宠爱、百依百顺、包办代替、无原则迁就或者明知这样做欠妥,却难以硬起心来拒绝孩子。结果,孩子接受了这种"伟大"的爱,形成任性、自私、惟我独尊、胆小怕事和依赖的性格。父母在"爱的外衣下"提供爱和帮助,其实不利 甚至有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则刚刚相反,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苛刻。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或者不听话、搞对抗。有些父母缺乏耐心,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强制命令的手段,甚至说不听就骂,骂不听就打,试图以此使孩子屈服,收到暂时的效果。曾经有一次,我控制不住情绪,打了孩子一下,令我事后懊悔不已。打骂是代替不了交易的,只会使孩子蒙受屈辱,幼小的心灵滋生对父母的反感。其后果是适得其反,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孩子要求严格、苛刻还有一表现就是期望过高。有些父母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子女成"名"、成"家"上。希望孩子聪明过人,超常发展,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样样精通。对孩子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感到承受不了。其实,小孩有小孩的世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否则,一味高要求而不懂用科学的方法,只会拔苗助长,,抹杀孩子的个性,阻其自然、健康发展。
学习作父母,必须明白怎样去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合理、正确、有分寸。一方面要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创造必需的物质条件,要传授孩子适龄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爱孩子要爱在心里,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乐意接受父母爱的教导,形成良好的性格。
学习做父母,要重视自身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模仿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手段,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自然地成为孩子的模仿目标。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父母的榜样好坏。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在父母的榜样中接受教育,获得教益。
学习做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为此,父母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从书本和其他教育有方的父母上吸取知识和经验,并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断地在家庭中进行教育实践,从成功中取得经验,从失败中的教训,成为合格的父母。
"养不教,亲之过"。教育孩子是父母应尽的社会义务。让我们一起学习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