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为宝宝建立自信心,没错,前几次为了帮助宝宝学会游戏规则确有其必要,但学会游戏之后就必须回到公平竞争的原则了。如果缺乏输的经验,孩子反而会产生不实际的想法,例如“只要是和大人一起玩我就会赢”,或是“爷爷一定会输给我,因为爷爷最疼我”等。在与“不知情”的其它人共处时,也会投射错误的期望,以为自己一定会赢,结果不如预期时,负面的情绪特别强烈。
竞争本来就有输有赢,这也是孩子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输和赢的经验对孩子是同样的重要,千万不要过度保护,或以为孩子会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两种体验对学龄前的孩子都有必要、都有好处。此外,如果赢的太过轻易、太过频繁,也会降低孩子对“成功”的企图与渴望。
●遵守约定与游戏规则不受输赢影响
在游戏,或任何会分出胜负的活动前先约法三章:不因输赢而影响游戏的进行,不可以输了就不玩或耍赖等,说好了要打勾勾以示慎重。在游戏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每个步骤的意义之上,而不要放在步骤的先后或输赢之上,有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万一孩子还是要受到输赢的情绪影响,那么就换个活动吧!换个没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例如阅读或画画,如果俩个以上的孩子一起进行,注意不要再加入竞争的色彩,例如“哥哥画的飞机比较棒”,或是“谁先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吃饼干”等。原来的游戏还要继续吗?是的,该学的总是要学,讲好下一次要遵守约定,多强调几次,游戏前再次强调,如果孩子持续翻脸耍赖,提醒他上次的经验,万一还是僵持不下,不要勉强,转移到另一个活动吧!要有耐心,多试几次,孩子自己会慢慢调适的。
● 学习尊重别人的感受
在这场游戏中,宝宝叠积木最快的得了第一,受到赞赏与瞩目的宝宝在开心之外,似乎骄傲了起来,对比较慢或没有成功的其它宝宝变得没有耐心、爱理不理?“没关系,就让她开心一下吧!”这样可不行,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输的时候,当你输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什么反应呢?
此时正是教导“同理心”的最佳时机,学会尊重别人的感受,赢家安慰输家、肯定对方的努力,而不是趾高气昂;输家向赢家学习、认同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引导孩子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赢家或输家的心态,例如“如果你先拿到彩色笔,妹妹却硬要抢,还说是她先拿到的,你会不会生气呢?”,“如果你跑得比较慢,还被别人笑,那你心理一定很不舒服,对不对?”,藉此引导孩子接纳此次的结果,并从对方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与反应,在培养同理心的同时,更是人格教育中自我省察的启发。
●强调重点,不强调输赢
还是要把重点调整好,如果这场游戏是叠积木,那么请仔细观察孩子在过程中是不是尽心把每个步骤作好?是不是自己构想?试着在参与中发觉孩子的优点,比赛结果并不是重点,让孩子知道父母注意到你的优点,孩子会更开心。因为这种认同更实际、更贴切。如果这场比赛是骑脚踏车,“你跌倒了以后很快就自己爬起来,真的很棒!”“虽然你后来快没力气了,但是还骑到了终点,真有毅力!”父母应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觉孩子的优点并予以鼓励,而不是从结果论断孩子的成败。
随着自我概念的成长与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们会明白这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的现象罢了。从这些失败的经验中,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因某次的失败而改变,下次我还是有机会成功),学习尊重别人(他赢了,我必须接受这次的结果)、与同伴相处等人际关系的技巧。
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就会有竞争,也就会存在输赢结果。让孩子们可观的认识输赢,坦然接受任何一种结果,并找到自己的优势,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