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电子媒介是中性的,但其传播的内容与输出的消费方式却关乎意义和价值。在光怪陆离的图像世界和影像世界面前,人们对文学语言的感觉开始迟钝。电子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电视改变了童年的生态,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儿童的教育环境,专家早就警告:电子文化使得孩子们的童年正在消逝。那么,在媒介时代里,如何抵制童年生态的破坏和童年的消逝呢?我认为,儿童文学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来给这个时代的儿童以精神的提升。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鲁迅先生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说过“现在的子是将来的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涉人类的前途命运,整个社会应该重视儿童的精神建构,以合力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对于儿童的关怀。与其它文学类型相比,儿童文学在儿童的精神建构方面有独特优势。
儿童文学对儿童心灵的发展
这是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到的最根本的作用。文学的心理治疗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儿童文学除了具有一般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审美、娱乐和教育功能外,它也有助于儿童心灵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全。童话、童诗所营造的幻想世界与儿童的原始思维和好奇心相契合,儿童文学所包含的游戏、幽默、夸张的情节叙事与儿童的游戏心理是相符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字游戏,它就像器具性游戏和活动游戏一样是儿童快乐童年所必需的。美国学者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研究童话后认为,儿童喜爱的童话也许并不真实,但并非不正确。也就是说,人物是虚构的,存在于虚构的世界里,然而他们经历的事情太人类化了,以至于在儿童心中引起了共鸣,也在成人心中引起了共鸣。他还认为,从情感角度来看,童话不前不后,就是从儿童所处的状况开始的,它们告诉儿童必须往哪里去,怎么去。童话不仅给儿童提供快乐,还帮助他们找到应付心理压力的办法,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统一的元素。有关研究证明,少年小说在协调青春期的少儿的心理,化解他们心理断乳期的情感困惑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儿童文学对童年生态的优化
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足够的物质营养,还需要良好的精神食粮,更加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就是说,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童年生态,儿童应该拥有真正的童年生命的质地,应该享受属于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而童年的生态意味着与成人世界的距离,即儿童应该享有童年的秘密,成人应该享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媒介对繁复信息的输出,童年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造福于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而儿童生命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依赖和相通,大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但让他们远离了森林,也远离了动物,这无疑会使儿童难以真正拥有天然的童年状态。
电视、网络等新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儿童的信息接受和思维方式。传媒学者梅罗维茨就认为电视模糊了童年与成年,使儿童“成人化”,而成人“儿童化”。虽然电视也给人类带来了快捷的资讯,如专家所说的,让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穿越地球。但是电视去除了成人的秘密,去除了过去根据不同年龄和阅读能力将人分成不同社会场景的障碍,使非常小的孩子能参加成人的交往,使儿童很小就开始面对性、死亡、犯罪和金钱问题。也就是说电视暴露给了孩子几个世纪以来成人一直不让孩子知道的许多话题和行为。电视把儿童推进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并且促使儿童去问那些没有电视他们就不会听到或看到的行为和语言的意义。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某些影响深远的后果。比如人的羞耻概念,包括儿童的羞耻感被淡化了,人们经常处在被原始欲望所控制的危险中,包括被暴力、兽欲、本能和自我。羞耻感是野蛮行为得以控制的机制,其主要力量来自于围绕各种行为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电视给儿童的好奇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某种程度上,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但它的发展却依赖于人们日益清楚地了解通过秩序井然的问题来揭示各种秘密的重要性。已知的世界和尚未知的世界是通过好奇心来连接的。但好奇大半发生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分离的,儿童必须通过提问寻求进入成人世界的情况下。而儿童文学所提供的文字世界里,成人的秘密得以保持,童年的纯真状态得到维护,儿童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因此,儿童文学对于媒介时代童年生态的优化是必然的。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支援
媒介时代儿童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数字技术和影像工具给儿童教育提供了诸多的现代场景。但文学的传统力量依然是儿童教育的关键性因素。而儿童的文学教育和人文熏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文学来实现。儿童文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本来就蕴涵道德、正义和美感的力量,它在儿童的人格塑造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德国人非常重视格林童话,丹麦人非常重视安徒生童话,除了觉得它们适合儿童阅读,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两个国家的人认为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在培养本国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国家意识和完美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儿童文学还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资源,西方教育史告诉我们,早期形态的儿童文学,包括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等,往往是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首选材料。没有哪个民族的母亲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哼唱过儿歌童谣。在现代西方社会里,家长和学校的老师普遍认定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教育的必备工具和手段。
儿童文学对儿童母语意识的培养
儿童文学也被称为“人之初文学”,其实就是说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可能最早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可能最早培养儿童的文学感情和母语意识。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就是全球化浪潮给本民族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冲击。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良莠不齐的成分通过各种电子媒介和影像世界塞进了国人的头脑。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维都开始“去中国化”,这值得深深忧虑。
几千年的汉语文化和思维,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命脉的根本。如果优秀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能够普及和推广,那么儿童从小就能够开始认同汉语,感受汉语的魅力。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倡导早期教育中的“亲子阅读”,这除了培养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和让儿童通过阅读而学会认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的就是通过从小阅读本国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从而使母语文化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扎根。电子媒介时代也是读图时代,电视是一个影像的展示,是象形媒介,而不是语言媒介。电视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所以往往使文字教育的严谨显得没有意义。电子媒介与图画、漫画、招贴画和广告等构成的符号世界,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世界。如果儿童不接触文学,不接触儿童文学,那么从小就可能失去对汉字的敏感和对母语的感情。
希望全社会都能认识到儿童文学之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儿童文学事业得到发展,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呵护童心、捍卫童年就不是一个梦想;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