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家妇女的教子“秘诀”(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11日 22:56:17 

她唯一的男孩,按照农村的传统观念,父母应该偏爱些。可她认为:惯子如杀子,特别的溺爱只能让儿子养尊处优、懒惰不前。因此,儿子6岁时,她就把他带到田里,和女儿们一样在日头下割麦、运麦、挖红薯、施肥料。有人说她“心狠”,可她认为这是真正的母爱。最终,几个孩子从亲身的劳动实践中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艰难,懂得了一切成果都是从艰苦的劳动中获得的,并把这种拼搏精神带到了学习中,提高了刻苦钻研的自觉性。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裴秀琴对孩子的教育,注重把功夫下在启蒙教育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没有幼儿园,裴秀琴就把启蒙教育渗透到生活当中。在家吃饭时,她让幼小的孩子们数着数拿碗拿筷子;天黑鸡上笼时,她让孩子们数数还有没有没上笼的鸡;每次打煤球,她有意打成一排一排让孩子们数;下地割麦、挖红薯,她让孩子们数割了几捆麦、挖了几堆红薯等。每逢星期天丈夫别良贵从学校回来,都要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指着拼音挂图教拼音、念唐诗,并结合裴秀琴承包耕地付出的辛劳,给孩子们讲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不仅增进了孩子们对父母亲的爱,还能使孩子熟记熟背唐诗。扎实的启蒙教育使孩子们入学前都能数100以内的数,都能算20以内的加减习题,都能背四五十首唐诗。

  孩子们入学后,裴秀琴每天都要挤出时间为孩子们辅导有关功课,晚上从没看过电视,尽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4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各科学习成绩都在全班前列。

  为了供养4个孩子上学,裴秀琴和丈夫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并用勤俭观熏陶孩子。

  随着4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裴秀琴家里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她就和丈夫节衣缩食,生活非常简单。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生活中从不与人攀比。1994年至1996年,三女儿和小儿子同时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几乎每天晚饭都是白水煮面条。虽然裴秀琴也心疼孩子,但她却说:“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特殊锻炼。”

  裴秀琴平常乐意帮助别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只要她能帮的忙,只要她会做的活,总是有求必应。这种与人为善、无私助人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二女儿曾在大一暑假时,主动承担了护理一个偏瘫老人的生活任务,没要分文报酬。大女儿、三女儿和小儿子也在学校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一家人都从中领略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

  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不懈进取;裴秀琴认定这一理念,不断地给孩子们加油鼓劲。

  “人是社会的,就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一个人都要不断进取,争取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是裴秀琴经常教育孩子的话。2003年,二女儿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德国教学考察,三女儿到日本教书,裴秀琴虽然不懂她们的具体业务,但仍反复嘱咐她们要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一定要满载而归。

  裴秀琴的儿子大学毕业后,2001年,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决定辞职去北京考研,裴秀琴积极为儿子加油鼓劲。2002年,儿子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硕士。本来儿子想读完硕士就继续工作,但裴秀琴觉得儿子还有潜力,就劝儿子继续深造。儿子听了她的话,又发奋考取了博士。

  如今裴秀琴的4个孩子,大女儿本科毕业后又攻读硕士,是洛阳二中高三英语教师;二女儿吉林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三女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老师;小儿子也正在攻读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

  辛勤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裴秀琴浓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