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第六种溺爱形式是不让孩子劳动
在谈到孩子劳动问题时,有的家长竟说:“我疼都疼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将可能失去一个勤劳、善良、自信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第七种溺爱形式是在孩子的病痛面前大惊小怪
孩子原本是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呢?那往往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这样摔着不哭的孩子也会大哭起来,生病发烧继续玩的孩子,在父母的神情下,就会喊这里疼,那里不舒服,娇得不让父母离开一步。
所以,父母在孩子病痛、困难面前切不要惊慌,即使孩子病重心里焦急,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痛苦和困难中成人越坦然,孩子越勇敢,越能适应环境,经受磨难。
第八种溺爱形式是一切包办代替
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一切,学业上越俎代庖。上海、天津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甚至有的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父母搂抱着睡,偎依着坐。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
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例如二、三岁可让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等,四、五岁可让他整理玩具、学习用品、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做饭等。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第九种溺爱形式是害怕孩子哭闹
家长由于从小过于迁就依从孩子,他一不顺心时就以哭闹、睡地、不吃饭等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甚至还容忍他打骂父母。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哭闹面前要保持平静,若无其事,说清道理,决不迁就。不要一哭闹就依从孩子,也不要打骂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要善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时要平静地劝说,有时给予冷淡,冷淡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第十种溺爱形式是袒护孩子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就象贾政、贾母管宝玉一样。其结果不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不让孩子发现内部的分歧,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也不宜当即干预,要背着孩子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来源: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