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国庆节后似乎得了一种通病:口干舌燥、口角发炎、口腔溃疡、鼻干出血、鼻塞干咳、皮肤干燥、失去弹性光泽、瘙痒、脱削、皲裂、毛发枯萎、少尿、大便秘结;看他们一个个不思饮食、缺乏活力、打不起精神的样子,真像旱田里的小苗,得不到雨露浇灌,都打蔫了!这是咋回事?原来这是孩子“上火”了,“秋燥”季节是孩子最易上火的季节。
秋季为啥易“上火”
立秋以后,我国来自西北的干寒气流东移南下变为优势,排挤了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雨量减少,气候变得日趋干燥。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为“秋燥”。在干燥气候中首先受损的是皮肤。宝宝的皮肤最娇嫩,一定的湿润才能保持柔韧健康。长时间干燥就会变得粗糙、干涩、脱皮、皲裂,甚至毛发脱落。皮肤容易受损擦伤,发生感染等。
干燥气候容易蒸发大量汗液,而致机体津液过度丢失。以至宝宝尚不完善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出现发烧、烦躁、嘴唇干裂、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症状,民间称之为“上火”。其实是机体水分耗损的表现。
呼吸系统是与大气直接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受空气温度、湿度和污染的影响最大。秋季干燥的气候,几乎每一次呼吸都对呼吸道是一种劣性刺激。它带走了黏膜和肺泡大量的水分,使其变为干燥,不仅鼻干易出血,呼吸道上皮鞭毛失去摆动排痰等防卫功能,极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和肺感染。尤其婴幼儿那娇嫩的肺脏,一旦得过肺炎,日后容易复发,留下祸根。
如何防治宝宝上火
体质健康 耐受力强 秋燥症最多见于健康素质较差的体弱婴幼儿,因为他们的机体调节功能欠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低下。只有普遍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才能增强对秋燥的耐受:
宝宝出生后最好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如需人工喂养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配方乳;
母乳不足婴儿应及时添加牛奶,可在牛奶中加些奶粉,并多喂开水和水果汁,少喝饮料;
补充钙、铁、锌及维生素,半岁以上的宝宝应该摄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
让孩子多到户外运动,晒太阳,从各方面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
改善环境 以湿化燥 我们无法改变秋燥的大环境,但可以改变居住的小环境。比如用在室内地面撒水、悬挂湿毛巾、放置装水容器、用加湿器的方法,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以上。起码在孩子的活动间及卧室应保持这样的条件。这可以有效地防止机体水分的过度丢失。
适时科学 补充水分 秋燥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缺水,所以最重要的是补足水分。孩子喜欢喝添加了甜味剂、色素、香精或高糖的饮料,这样会导致体内高渗,细胞更加缺水。其实多饮白开水是最好的,对婴儿可用奶瓶喂水。高渗脱水的婴儿尤其应喂温白开水,可以解决口渴,稀释浓缩的血液和体液,迅速改善脱水和电解质失调。但不要短时间内喝进大量的水,引起腹胀;而要少量多次,保证充分吸收。
皮肤护理 防裂祛疹 婴幼儿的皮肤十分幼嫩,气候干燥容易受损。缺水尿少,尿内成分浓缩,刺激性增加,易致皮肤化学性损害;擦损、刺激可造成臀红、尿疹等皮肤损害,并继发感染。秋季,妈妈更要为宝宝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勤换尿片,及时去掉会损害宝宝屁股皮肤的浸润腐蚀物。排尿排便后,应只用清水洗擦屁股,不用碱性皂液,以免皮肤太干。宝宝大、小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