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 你管好了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9年02月04日 11:45:19 

     过完年,不少学生口袋里都装着数目不菲的“压岁钱”。每年寒假过后的开学初,逛商店的学生多了,网吧里昏天黑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学生多了,街头小摊边买零食的学生也多了。甚至在一些寄宿学校的学生中还出现了用压岁钱赌博、轮流请客的现象。

  不少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比较少,现在有了“压岁钱”,一些同学就想狠狠过上一把花钱瘾。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动辄成百,甚至上千,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使一些孩子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这极易导致学生中攀比、摆阔、浪费等不良风气的产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管管“压岁钱”已刻不容缓。

  家长三种方式

  管理孩子压岁钱

  面对数目不菲的压岁钱,究竟该如何打理呢?通过对部分家庭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家长采取的方式基本有三类。

  ■收归家长型

  李女士: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平时爱上网、打游戏,寒假时间比较长,为了怕他乱花钱,养成不好的习惯,因此对于每年的压岁钱,我都会要求孩子全部上交,我来为他进行安排。

  小编点评:这种方式在现在的家庭中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李女士的做法虽然可行,但是对孩子的自主能力明显有一定的压制,同时也可能使得孩子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比如孩子可能将家长不知道的压岁钱不上交等。

  ■放任自流型

  张先生:我和老婆平时很忙,收入还算过得去,因此对于孩子的零用钱和压岁钱从来都没有加以限制,我们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所以让孩子自己打理压岁钱,我们基本上不过问。

  小编点评:由于孩子的思维没有成熟,管理钱的能力明显还不够,因此让孩子自己做主往往会使孩子不知如何办,加上现在孩子思维简单,身上有太多的金钱反而不安全,因此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辅导型

  刘女士: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对于孩子的个人独立能力非常看重,孩子的零用钱我一般不干涉,但是孩子每次用钱时,我都希望他将用途告诉我,这样我们能够一起做主,我也为孩子开立了银行账户,让孩子自己独立管账,孩子与我的关系很融洽。

  小编点评:刘女士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其实压岁钱理财本来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概念,因为理财、教育两不误,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理财意识,收获的应该不仅仅是压岁钱的增值。

  专家四招

  助你处置压岁钱

  虽然部分家长已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但是如果过于将重点放在压岁钱如何增值这方面,也是不可取的,其实教育孩子用好压岁钱,最终的目的是为孩子的将来做长久打算,这样的投资才更划算,这样的投资收益才会最高。如果你不相信,不妨看看理财专家的经典招式。

  招式一:制定收支预算表

  理财需要一个高起点,如果要孩子片面追求收益率,这是不可取的,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全方位掌握理财技巧,而第一步就是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制定收支预算表应该是一个好办法。

  专门设一个笔记本,让孩子对自己的压岁钱进行统计,这样不仅让家长对每笔收入的来源心中有数,也培养了孩子细致、认真的习惯;统计完收入之后,与孩子一起对新一年的支出做一番预算,比如用200元购买书籍(教育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短期没有明显的回报,但最终的效果却是惊人的),用300元缴纳学杂费,用100元参加专长学习班,然后再留100元为上学前的零用钱。这样规划和统计,不仅让孩子对于自己的花费总额能够相当了解,也有助于养成孩子节约的好习惯。

  招式二:投资孝心和爱心

  理财不仅仅意味着投资,只要用在了合适的地方,同样能够发挥惊人的效果。比如将压岁钱拿出100元捐给希望工程等,获得的回报是培养了孩子的爱心;比如让孩子将压岁钱留出200元,然后为父母、爷爷奶奶等购买礼物,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孝心。虽然这些投入并没有让压岁钱最大限度地增值,但是通过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孝心,实际上让孩子的个人品德得到了提升,这样的回报是远远高于这几百元现金的产出的。

  招式三:家长与孩子合作投资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孩子们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电脑、钢琴等已经不是稀有物品了。在新的一年里,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合作购买这些商品,虽然孩子个人参与的钱不需要太多,但正是要孩子投入了属于自己的钱,才能让他们更明白“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道理,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来之不易,使用时自然会更珍惜。

  招式四:教育储蓄好选择

  在规划好以上各个部分之后,剩余的钱自然就应该是考虑如何增值了。

  虽然基金等投资渠道相对较多,但由于孩子们的理财常识还不够,因此开始阶段还是建议以储蓄为主,特别是教育储蓄应该是最佳选择(适合小学4年级以上的学生),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从小理财的意识,同时看着手中资金的增加,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理财的乐趣。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