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管教好方法(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0年06月10日 12:31:22 

  当离婚少妇的生命角色又退回只做“女儿”时,她却依然不快乐。这也就是所有独生子女父母的警惕,你的放手,孩子才有展翅高飞的成长机会;你的放心,孩子才有相信自己的力量。
  至于独生子女的爸妈如何做到不要依赖子女,当然,你要练习自我成长,要有自己的生活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当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亲密又独立的时候,孩子才能勇往直前、迎向人生、不怕吃苦了。
迷思之四
  错误:独生子女逆反心理特别大
  正确:大人若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身心需求,又有正确的沟通技巧,独生子女就不会用“顶嘴”或“不理不睬”的方式响应。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会有逆反心理。
所谓的“逆反”心态,它的因素有三:
1.父母权威,子女反弹
  有的父母习惯用教训的口吻、用负面的语词来责怪孩子,当孩子有极深的挫折感时,终将忍不住地想解释、想争辩,结果这样的行为一出现,父母又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顶嘴了。
2.父母唠叨,子女反弹
  不少的爸爸妈妈把全副心力放在独生子女身上,举凡生活作息、课业学习、同学往来等都在密切的关注下,这时,不免以重重复复的提醒、唠唠叨叨的语词,希望孩子快速配合、快速做到。
  然而,这个时代的孩子自主性特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尤其他们不喜欢被当做小娃娃般地照顾,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父母一再叮咛时,子女在不耐烦之余立刻出言不逊或不理不睬,结果就让父母难堪失望了。
3.父母不理解,子女反弹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借助 MSN、借助在线游戏,他们很容易交到网友,也很容易学到一些国际信息,这对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爸妈可能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和陌生网友聊得这么熟悉,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爸妈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计算机世界里乐此不疲,可是叫他们好好学习却相应不理。
  当爸妈不理解时,火气大了,口气也不好了,这时,这些得天“独”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产生让爸妈看来是“逆反行为”的表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人父母多少要接触一下网络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兴趣,这样,在有共同话题、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为被批判、被指责而和爸妈关系紧张。
迷思之五
  错误:独生子女“三千宠爱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确:不劳而获,往往让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动力;父母给得慢、给得少,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孩子就会有力争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认知。
  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爸妈由于生活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如今,条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较有能力,不知不觉会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例如买昂贵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贵的私校等等。
  这是因为自己童年无法拥有,就会想补偿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个,不给他(她),又要给谁呢?于是不知不觉“三千宠爱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没有让孩子学到“努力才能拥有” 的过程。
  甚至我还看到有些独生子女的爸妈,自个儿穿着打扮是极尽俭朴,可是孩子却穿名牌、上名校,他们就是要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这些爸爸妈妈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为他们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长期习惯享受的独生子女,当有一天资源不足的时候,当必须独当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怨怪爸爸妈妈给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对不起他(她)。
  所以,建议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让孩子学到“延迟享乐”的习惯,让孩子得到“感恩惜福”的学习,这样爸爸妈妈创造的基业才能留得到,独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迷思之六
  错误:独生子女问题特别多
  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孩子会有不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问到:“吴老师,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独生孩子,所以问题特别多?这应该是说——过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比较传统的、权威的,或因为忙碌而让孩子凡事自个儿来;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社会上能提供给独生子女进名校、到好企业上班的机会却又僧多粥少,这也是为什么独生子女的爸妈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风顺,一生幸福快乐。
  关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来就显得“独生子女的问题特别多”。其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本来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孩子教育问题、身体调养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等。爸爸妈妈需要有“个人成长”“夫妻成长”“亲子成长”和“家庭成长”诸如此类的成长意识,才能快速修正过去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同时“接受”所有从亲子互动所衍生的“问题”,这些看似“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视为帮助全家更和谐相处,更能共同成长的“挑战”。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如果能透过深入的觉察,可以让我们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好比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 只有“有点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