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之所以喜爱绘画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表现,更多的是把它作为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他们常常边画边喃喃自语:“这是机器人,手里拿着机关枪,啪啪……子弹打瞎了坏蛋的眼睛。”
未经修饰加工的幼儿最初的画,画面也许是混乱的,不明确的,但构想却是生动活泼的,每一张乱糟糟的画面中寓意着孩子们许多天真的想象。
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周密布置、巧妙安排,就能使绘画的动机、构想扩展和生长。例如主题画“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开始孩子们只是飞去姥姥家、飞到北京等简单构想,后来老师稍加提醒,孩子们的画面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如有的要飞到月球去看一看,有的要飞到贫困山区去看望那里的小朋友,还有的要带走不动路的奶奶去看樱花……
4、榜样激励法。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激励式指导,通过树立榜样激发幼儿主动积极思维,多运用中性与积极肯定的态度,尽量减少否定性接触,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和平等民主的精神环境。
如在绘画《帆船》的活动中,孩子们都把天空画成天蓝色,而只有一人涂上了乌黑的颜色。这时候教师应耐心倾听,原来他画的是海上刮起了狂风,仔细一看,他画的帆也有些变形了,还真像那么回事。
教师不仅没有批评他把画面弄得脏兮兮,反而表扬他的画很有创意。这样一来,教师对获得成功的同伴给予肯定和鼓励时,其他幼儿会受到替代强化,觉得“你能我也能”,他们从教师微笑、点头、大拇指竖起等体态语言中了解到了自己能力的所在,便会对下次绘画活动产生期待情绪。
三、体会。
通过对调动幼儿绘画兴趣的研究,我得出了一些体会,它与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息息相关。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师的眼睛要像鹰眼一样敏锐。”只有认真全面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的心理,从而适时、适度、适当的进行指导,要尊重幼儿的“奇思异想”,而不要横加干涉甚至禁止。
其次,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保护幼儿的绘画兴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往往漠视幼儿的绘画兴趣,认为他们“胡乱画”,大大的降低了幼儿的绘画兴趣。教师应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学会赏识孩子,给孩子充分的鼓励,耐心倾听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培养孩子对绘画的自信心。
总之,引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每一个短短的练习,不会发生奇迹,但会促进幼儿运用某种智慧能力,来解决一个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钻研幼儿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