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推崇的是“恰恰好的妈妈”——你的“错误”,反而可能是他成长的契机。别让信息扰乱思绪,别让焦虑浸染到孩子,无论如何孩子都会长大,长成和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信书不如无书
当你被海量的育儿信息淹得透不过气的时候,被各有情理却又矛盾重重的“支招”支得东摇西摆的时候,被专家和权威们的“危言耸听”吓得心跳加快的时候,别忘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孩子可以照书养,但也可以照猪养,也不妨一会照书养一会照猪养。
有调查显示,72% 的妈妈把网络作为获取孕育知识的最常用渠道。不过,一项测试显示,网络的可信度并不高,在美国网站提供的育儿信息里,博客的准确率最低,仅为30.9% ;即便是官方网站的信息准确率也只有80.1%。
权威严谨的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比如认知心理学的标志性权威皮亚杰曾经设计了个“三座山试验”来评价孩子是否有能力采用别人的观点,他的结论是:8 岁的孩子才能拥有这种能力。但当博克更换了试验场景后,证明3 岁的孩童就已经可以用他人的视角观察思考。再权威理论都离不开主观猜测,再权威的育儿书也只代表那时那地那群孩子的情况。
照书养还是照猪养?
照书养的孩子在妈妈的赞扬中感受成就,照猪养的孩子在本能中体会快乐;照书养的娃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天性,照猪养的娃有更多的空间发展天性;照书养娃的妈妈早早排兵布阵,照猪养娃的妈妈则见招拆招;照书养娃的妈妈周到细致却容易失于越俎代庖,照猪养娃的妈妈信任母性的本能但容易出现疏漏;照书养娃的妈妈的方式更加敏锐清晰且科学严谨,照猪养娃的妈妈更多凭借孩子健康成长的本能。无论照书还是照猪,天生我材必有用。
看书不如看娃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独特的,这就注定了所有的经验和意见都不可能进行长期大范围的对照研究,再资深的专家也只是经验之谈。抛开本本上那些高深的心理学名词和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蹲下身子,看看自己的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养育本身应该是最自然最美好的经历,我们要学习信任真正的自我,恢复我们对爱和本能的信心,相信世界上最了解你孩子的是你,而不是什么专家。
选书如择衣
育儿书就像是商店中的衣服一样品种繁多,所以,选择育儿书也要拿出买衣服的挑剔心:“牌子”——书是谁写的?话是谁说的?“国产”OR“进口”——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说的?“材质”——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有什么根据?他所指的孩子是多大的孩子?是哪里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合身”吗?——他说的话,适合你的孩子吗?
你必须知道,育儿知识更新很快,今天你看到的,明天也许会被推翻,所以你注定了要继续寻寻觅觅,不会有一本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你所有的育儿难题。
但你也要知道,在这个变化很快的世界上,有的东西却永远不会变,比如你对孩子的关注与尊重,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以及你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的幸福。
育儿书不应是技术手册,真正有用的是那些能启发你思考,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感觉,然后找出适合自己和孩子独特处理之道的点点滴滴。上网读书都只是扩宽思路,斟酌方式,寻求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之路,可不是按书给孩子设定标准,把孩子生往里套。
用你的头脑去筛选书本上的知识,也用你的镇定和智慧过滤掉焦虑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宁静的,安全的,充满爱的成长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