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生晚生备孕妈该如何选择呢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9月17日 13:26:29 

  对于很多女性而言,早生晚生都让她们很纠结。生孩子太早,一方面自由的时间享受的太短,另一方面还根本没有经济实力来负担庞大的支出;而生孩子太晚,身体又面临着种种吃不消。两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坏处,备孕妈妈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低龄怀孕的坏处

  1、大量的资料表明,女性如果生育太早,由于全身的各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和骨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怀孕、分娩的额外负担承受能力较差,因此,过早生育不利于母婴健康,容易发横胎位不正,胎儿发育不良及产后子宫收缩无力。

  2、低龄妈妈经济能力不稳定,养育孩子的能力水平不高。如果刚刚参加工作,经济上则没有保障。如果工龄太短,则享受不到产后福利;或许根本就在上学没有收入。

  3、大多数低龄女性怀孕后会选择流产,这会提前透支女性的生育能力。

  高龄怀孕的坏处

  坏处一:流产率增加

  二十岁出头的孕妇有大约15%的人会遭遇流产;对于40岁的孕妇来说,就有25%的人会遇到这种情况;而45岁以后,将有一半的孕妇有流产的危险。易于流产,与20--29岁的年轻孕妇相比,自然流产率增加了3倍。

  坏处二、不孕的可能性增加

  据统计,二十几岁的已婚妇女大约有不到10%的人在一年内无法怀孕;对于30岁出头的女性,这个数字为15%;接近40岁的女性则是28%。

  如果她的丈夫也已超过30岁,怀孕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40岁以后的男人生育能力已开始衰退。因此,三十多岁的女性更应该注意避免三种最常见的不育症因:子宫内膜异位、阴道炎及交叉性病,如果染上了这类疾病要在怀孕前及时地治疗。

  坏处三、分娩更加困难

  由于高龄产妇的宫颈一般比较坚韧,开宫口慢,自然生产困难,所以剖腹产在高龄产妇中更加普遍。在二十几岁的产妇中,剖腹产的几率只有不到10%,而35岁以上产妇剖妇产的几率则达到25%以上。有的人有过多次流产,或一直不怀孕,胎儿比较宝贵,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会考虑家属的要求,适当放宽剖腹产的条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剖腹产手术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麻醉方法已从以前单一的全身麻醉发展到现在的联合麻醉,使病人减轻了痛苦,而且手术时间也由以前的1—2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几十分钟。因此,进行剖腹产的高龄产妇不需有太多顾虑。

  坏处四、怀孕的风险增加了

  年龄偏高的女性怀孕更容易引起血压高和糖尿病,这些疾病同时也会给怀孕带来危险。不过一项研究表明,40岁以上的妇女只要体重不超重,就不会比年轻女性更容易得孕期高血压。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妊娠后期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致使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死胎、死产的发生率、难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升高。据统计,高龄初产妇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年轻初产妇的5倍。

  坏处五、胚胎畸形的几率增高

  过晚怀孕,卵子质量下降,胚胎畸形的几率增高。孕妇年龄接近40岁或超过40岁,胎儿畸形率较高。据国内有关统计,母亲生育年龄不超过30岁者,其孩子出生缺陷率为5.93%,大于30岁者,其孩子出生缺陷率为7.71%,大于35岁者,缺陷率更高。

  坏处六、产后恢复较慢和育儿精力下降

  35岁以后生育,年龄越大,产后恢复就越慢,育儿方面的精力也显著下降。

  坏处七、高龄生育还能导致自身出现癌变。

  高龄生育还能导致自身出现癌变。新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同时还表明,35岁以上初次生育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比30岁以前首次生育者大大增加,首次生育年龄越大,乳腺癌的发生率就越高。

  高龄怀孕对策

  现代人的身体状况与过去相比年轻很多,有研究表明,至少要年轻10岁。这就意味着适宜生育的年龄明显在拉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晚育。大龄孕妇应该从怀孕初始就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保健:

  1、充足睡眠加强营养

  充足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饮食也同样很重要,可以多补充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由于妊娠期间需要的热量较多,所以要比平时多摄入一些热量,但热量的摄入也应该适可而止,否则会引起肥胖。由于高龄孕妇容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所以一定要控制食盐的摄入,这样还可以预防妊娠中毒症。

  烟和酒精饮料都是应该绝对避免。

  2、孕期保健

  孕期保健不容忽视。

  先天愚型或畸形的胎儿的发生虽然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但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尽可能地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以免损及胎儿。

  怀孕期间外伤及其它物理因素也会使得低能和畸形的发生率增加。妊娠头三个月,应避免放射线照射,防止腹部外伤。还要注意避免比较常见的电磁辐射如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胎教音乐
  • 优生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