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多大生孩子最好 怎样能做到优生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8年01月17日 11:05:31 

  女性多大生孩子好

女人多大生孩子最好 怎样能做到优生

  女性在23-30岁之间是生育的最佳年龄段。这一时期女性全身发育完全成熟,卵子质量高,若怀胎生育,分娩危险小,胎儿生长发育好,早产、畸形儿和痴呆儿的发生率最低。

  处于此年龄段的夫妻,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精力充沛,有能力抚育好婴幼儿。女性若过早怀孕生育,胎儿与发育中的母亲争夺营养,对母亲健康和胎儿发育都不好。

  男性多大生孩子好

  在考虑准妈妈的孕育年龄时,准爸爸的生育年龄也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男性最佳生育年龄为30~35周岁,这是因为男性精子质量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而且处于这个年龄的男性不仅智力成熟,生活经验较丰富,能够懂得和接受胎教知识。

  特别是会关心爱护妻子,有能力抚育好婴幼儿,从而使胎儿生长发育良好。男性过了35岁,体内的雄性激素也开始衰减,平均每过1年其睾丸激素的分泌量就下降1%。男性年龄过大时,精子的基因突变率相应增高,精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对胎儿的健康也会产生不利。

  怎样做才能优生

  最佳生育年龄

  从医学和社会学观点看来,女性最佳婚育年龄为23~25岁。通常在此之前,女性的生殖器官和骨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过早婚育,妊娠、分娩的额外负担对母亲及婴儿的健康均为不利,难产的机会也会增加,甚至造成一些并发症和后遗症。

  当然,医学界也不提倡女性过晚生育,一般女性不宜超过30岁才经历生育。年龄过大,妊娠、分娩中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难产率也会增高。尤其要避免35岁以后再怀孕,因为卵巢功能在35岁以后逐渐趋向衰退,卵子中的染色体畸变的机会增多,容易造成流产、死胎或畸胎。

  有调查显示,儿童中智力和体质最好者,其父亲的生育年龄为28岁左右,母亲的生育年龄为25岁左右。可以说,生育年龄选择在25~28岁是符合优生观点的。

  受孕时间

  新婚阶段,由于男女双方都比较疲乏,而且接触烟酒机会较多,如婚后随即受孕,常会影响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一般认为,结婚3~6个月后再受孕比较适当,这时,新婚阶段的体力疲劳应已恢复,工作和家务也已安排就绪,性生活也有了规律,夫妻双方在各方面已能互相适应。在健康良好的状态下,就可以考虑计划受孕。

  有病勿受孕

  如果夫妇有一方患急性传染病、结核病、发热性疾病,或妻子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患有严重疾病时,都不应受孕。这些疾病会影响生殖细胞的质量,造成胎儿发育迟缓、低体重、早产或死胎。另外,重要脏器有严重疾病的妇女受孕后,妊娠和分娩的风险极大,容易导致心肾功能衰竭。

  避免药物影响

  许多药物能使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或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胎儿畸形。有些药物虽不至于导致畸形,但多少会对孩子将来的身体发育与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夫妇任何一方因某种疾病正在服药期间,不宜受孕。女性如口服避免药,应在停药后3~6个月再考虑受孕。

  加强营养

  在受孕前的准备阶段,夫妻双方应注意加强营养,多吃一些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使生殖细胞发育良好。

  加强免疫力

  在准备怀孕阶段,夫妻双方都要注意加强自身免疫力,并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尤其是女性,如果在怀孕阶段遭受病毒袭击,那么无论是对肚子里的孩子还是对于孕妇本身,都是一种伤害。

  养精蓄锐

  为了生育一个优质的好宝宝,夫妻双方在准备怀孕阶段要作好劳逸安排,身心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并适当进行运动,这样就更有利于妊娠的发展。

  烟酒不进

  烟酒对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毒害作用是很大的。父母如在宝宝受孕阶段以及在宫内生长发育阶段经常接触烟酒,宝宝出生后往往会体重不足,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此,打算好好“做人”的夫妇就应远离烟酒。

  最佳心理状态

  夫妇之间感情和睦,性生活和谐满足,在双方都愿让小家庭增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最适宜怀孕。

  谁都希望宝宝能在一个和谐美满的氛围中出生,因此,在计划怀孕前,夫妻双方关于何时要宝宝、怀孕期间以及宝宝出生以后如何安排好家庭生活都要达成共识,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下受孕,最有利于家庭幸福,宝宝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夫妻的不和谐,生活安排的不得当,很容易导致妻子在怀孕期间情绪不佳,从而波及到住在母亲体内的宝宝的生活。

  最佳生育环境

  外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刺激往往会影响妊娠的进展、胎儿的发育。所以在计划受孕前,应尽力排除以下不利因素的干扰,创造一种良好的受孕氛围。

  生物因素

  迄今已知有多种病毒能通过胎盘危害胎儿,可以引起死胎、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或畸形。而这些病毒常可通过猫、狗等家畜传播。因此,计划怀孕的夫妻就应停止接触猫、狗及其他家畜。

胎教音乐
  • 优生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