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生源,也可以得到经济利益。因此各种特长班成了幼儿园招生时吸引生源的招牌。这里面的问题,主要来自父母,有的父母很虚荣,看到别的孩子会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会什么;而有的父母很实际,总想如果孩子能在某种比赛中获奖,可以在上学时成为有利条件。这样,让孩子过早踏进了应试教育的大门。
新概念频出父母迷惑
“双语园”、“艺术园”、蒙氏教育、感统训练等等,这些都是现在一些幼儿园在招生时亮出的办园特色或是理念,面对如此之多的新概念,很多父母感到无所适从。
有父母说,似乎好一些的幼儿园都把双语教学作为自己的特色。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有的幼儿园请了一两位外教,便有了外语教师。孰不知,外教一两个,孩子几百个,不可能随时都用英语交流;有的幼儿园开设了外语课,教孩子点儿外语单词,也是双语教学。有的父母说,当初是看了这所幼儿园是双语园才去的,可是孩子如今会的几个单词还是自己教的。
至于蒙氏教育、感统训练等概念,河西区一幼负责教学的李奇主任认为,这些都是一种教育理论,但是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能力培养。比如蒙氏教育,有些幼儿园只是引进了漂亮的教具,也就是说只搭了一个了外壳,反而淡化了蒙氏的思想:引导孩子自己发现,自己学习,自己成长。
李奇主任说,河西一幼采用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方法,多元智能包括语言、动作、运动能力、情感、社会交往等八大类,全方位引导教育孩子成长,注重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孩子玩抓球的游戏,先拿一种小球,让孩子猜一只手可以抓多少,这其中就包括了目测、估算等数理逻辑的训练。然后再换一种体积的球,让孩子反复练习,他们很喜欢。幼儿园里还开设了做饭课,一个5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蒸鸡蛋羹,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做给爸爸妈妈吃。
据了解,现在天津市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千分之十几下降到现在的7%~8%之间,因为孩子逐年减少,已经有相当一批老的公办或企业办幼儿园关闭或是合并。近几年,一些民营和私营幼儿园纷纷出现,不过,生源是这些幼儿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出各种新概念作为招生手段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韩映红认为,现在的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普遍,过多注重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学到什么,而不注重能力的获取,也是新概念走红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些概念很多都是以“你的孩子能够学会什么”做为目标的,有些训练短期是有效果的,但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各种特色幼儿园,父母要有一个心理标准,那就是:你希望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是让他成为一个被各种知识学习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还是成长为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
“素质”、“应试”教育两难选择
高雅婷是一位中学老师,因为儿子有在两种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幼儿园的对比经历,对于幼儿园教育感到更加困惑。
她的儿子原来在一家公办幼儿园上中班,由于搬家,转到了一所私立幼儿园。吸引她的是这家幼儿园打出的“给孩子充分的快乐”的办园理念。高雅婷说:“我是按照传统的教育一步步读上来的,现在面对的也是不堪学习重负的学生,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能快乐地度过童年。”
原来,孩子每天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要求孩子守秩序听指挥,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回家后还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可是这家私立幼儿园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上课时可以随处坐,而不用非得坐在座位上,看书时,可以趴在地上,而不非得在桌子上。老师对孩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