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为本
实录:
今天幼儿园进行了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我准备的教学活动是:手工活动:《菊花》。在我让幼儿欣赏了菊花并说了说菊花的特征之后就引导幼儿一起学习用橘子皮制作菊花的方法。孩子们的兴趣都非常高。也非常愿意尝试自己动手用新鲜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但是在开始让他们动手做了之后。发现不少家长都来到自己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一起制作。虽然我中途制止了好几次,但家长们根本就不听。特别是平时动手能力较差的晖晖和仪仪、山山小朋友,大多数都是由他们的家长包办代替完成的。虽然到活动的末尾每个小朋友都完成了一朵非常精美的“橘子皮菊花”,但是却没有达到我事先预定的自己动手尝试的目标。
分析和反思:
一、分析:
(一)、家庭环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生活上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们对自己的子女都比较溺爱。孩子要什么,只要不是很过分就一定会满足他们。而且家长们往往有这种思想:自己的孩子还太小,帮助他们做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并没什么。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在面临疑难问题时的探究精神和自主能动性。
(二)、幼儿:
孩子一旦对大人产生了依赖性之后就会产生惰性,认为自己不想做或不会做不要紧,反正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会帮助他们完成的。这样就会恶性循环,助长幼儿的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动手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反思
其实4—5岁幼儿的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做值日生、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此时的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此外,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伸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过鼻子闻闻、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他们常常喜欢刨根问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等。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二期课改实施至今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明确提出: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和家长的行为只是按照幼儿的思维做出反应。换言之,教师只是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家长只是充当了观察者和辅助者而决非帮助者的角色。就拿今天这个活动来说吧。我最初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激发幼儿尝试动手做的兴趣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事与愿违。许多家长都动手和孩子一起完成。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会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是想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便让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回去后进行总结和调整帮助孩子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结果呢:本来应该孩子自己用剪刀剪花瓣的被家长包办了。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用双面胶把花固定起来的,也由家长完成了。那么,试问:你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掌握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提高?
希望各位家长们能够明白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这就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观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看一看孩子表达了什么。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