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学琴过程中的重要位置(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27日 11:59:51 

么家长代孩子学习能使他(她)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孩子吗?就象有些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怕孩子完不成作业挨老师批评一样,孩子自己都不怕,家长怕什么呢?如果尊严是孩子自己的话,那么孩子自己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家长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就象黄河的大堤,越修越高,但总不能修到天上。家长监督孩子练琴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依赖总有使家长不堪重负的时候,因此尽早"忍痛"退下来,让孩子从家长培练中"断奶",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关键。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95%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出原因!正象前面所提到的两位家长那样,由于家长的明智使孩子从痛苦的学琴状态中解脱出来。

  如果家长不去帮孩子学琴,那么家长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引申讨论,因为它不仅仅是学琴的问题。

  作家韶华在一篇名为《成龙、成材、成人、成虫》的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成龙"就是有大作为,这是天才与机遇的结果,不是家长与教育能够左右的;"成材"就是成为在社会生活中胜任本职工作,有知识、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是学校、教师等社会教育机构的责任;而"成人"就是使孩子有道德感、有生活情趣、有爱心、有良好的性格与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这才是家长主要的责任。这一观点与我们一般看法不同的是:将教育成材的责任交给教师,而家长则主要承担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任务。我们并不在家长是否应当承担教育孩子成材的理论问题上争论,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如果家长在家庭中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往往比教师更加严厉),家长的关心总表现为严格要求,那么孩子在家庭中就感觉不到家庭与学校有什么不同,就体验不到爱、安全、温暖的人际关系。这种家庭氛围会形成孩子性情冷漠、攻击性强、态度激烈、缺少爱心等等不良的社会心理。对父母缺少感情会使父母感到痛苦;而它对孩子一生幸福的破坏是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意识不到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相信友爱、温暖的人际关系是存在的。"严父慈母"说法表明了家庭角色的分工。而在由严父加严母构成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很难是友爱、温和的。这种家庭是不乏实例的。尤其是有些琴童家庭,形成了家长中一人负责学校学习,一人负责学琴、练琴的分工,那么它实际上构成了"严父严母"型全教育角色家庭。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家长应该不应该帮助孩子学琴,而在于家长帮办孩子的学习,既没有促进孩子的学习(从长远上看,还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动机)促使他"成材",又使家长失去了使孩子"成人"的作用。我们希望家长在这种现实效果的权衡中,果断地与学琴教师沟通,达成默契,使家长尽快地从帮办孩子学琴的角色中退下来。家长在孩子的学琴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充满友爱与欣赏的旁观者(不管孩子学琴的成绩是否真的令人欣赏),是一个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家长可以用享受的样子来听孩子练琴,让孩子觉得他(她)的学琴活动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快乐。家长应该强调孩子学琴活动给孩子及整个家庭带来的快乐,而不要专注于孩子学琴的成绩──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也是家长无能为力的。实际上家长通过自己有效的方式促进孩子学琴动机,比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学琴活动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家长是孩子学琴状态的关键,而教师才是孩子学琴成绩的主导。及时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与方式,不仅仅会促进孩子厌学心理的转变,还会改善整个家庭生活的气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仅意味着吃好、穿好、教育好,还在于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而学琴本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最根本的任务。

  • 才艺潜能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