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孩子,才能走进孩子(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22日 22:36:30 

终却反目成仇的亲子好的多,比如前几年浙江金华的徐力母子就是这样。

  其实,我们的父母恰恰就是在走近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造成没有“走近孩子”甚至是和孩子越走相距越远。
  我们成天关心的还不够吗?饭是我们给盛的,书包是我们给收拾的,牙刷也是我们给挤的牙膏,甚至连洗脚水都是我们给倒,我们还能怎么样?其实父母所作的这些,都是无用功,完全可以不这样做的。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上的关心早已经“过时”了,孩子们都渴望心理上的平等。

  来看看“我有时不听父母话的原因”的调查结果吧!“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他们曾伤害过我的自尊心。”“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是真的。”“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我经常挨训,已经和他们形成对抗心理。”“他们经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们说话我就听不进去。”“家长遇上不顺心的事总爱拿我们撒气,所以我很生气。”“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听,甚至连我的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用老让别人管着我了。”

  这都是来自孩子的心声,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原因,家长的原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已经发生了动摇!

  走近孩子,听起来很容易,其实要让一个不会走近孩子的家长来做又绝非易事。“知心姐姐”卢勤在《写给世纪父母》当中提到的现代孩子成长出现“三大三小”现象: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所有这些不知我们自诩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们是否了解了,是否想了解?
  那么,怎样才能走近孩子,走进孩子呢?走进孩子需要父母全面地了解孩子、充分地理解孩子、真心地尊重孩子。

  经常倾心交流   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就是“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莫过于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们班上新来的那个同学叫什么名字吗?喜不喜欢他?等等。平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平等对待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以一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的,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个头不高,可他们有思想,有头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包括被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我们做家长的就不必太苛求。这里所讲的平等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这样严重的压制了孩子身心的发展,好多孩子的一切行动都是看父母眼色而做的,如果家长的做法是对的,那样对孩子来说还算没什么大问题,如果家长自己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变形”的行为,无疑,孩子也遗传了“基因”。所以家长要蹲下来多了解孩子的所想,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在这个已经不会因为温饱问题而整天忙碌的现在,是很重要的。

  容忍合理错误&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